——东南大学GPT-5a模型创作的七律被拒事件全纪实

▍事件引爆点:那首引发轩然大波的"电子唐诗"

争议作品摘录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此为AI模仿苏轼《中秋月》风格生成)

作协官方声明关键句
"缺乏历史负重感与生命痛感,本质是修辞排列组合"

▍技术透视:神经网络如何"学会"写诗

东南大学实验室揭秘

  • 数据投喂:输入《全唐诗》4.8万首+宋词2.1万首作为语料库

  • 风格模拟:通过注意力机制捕捉杜甫沉郁/李白飘逸等特征

  • 平仄检测:内置《广韵》声调数据库实现100%格律合规

参数对比表

评估维度人类诗人GPT-5a模型用典密度3.2次/首5.7次/首意象新颖度62%88%情感一致性91%43%

7cd25400aa1915e3cbf67188b25fed99.jpeg

▍文学界的撕裂反应

支持派
▪ 北大文学系王教授:"这是继活字印刷术后最重要的创作革命"
▪ 网络作家"墨熊":"至少比当代口水诗更有唐诗韵味"

反对派
▪ 作协副主席李岩:"把诗歌降维成文字拼图游戏"
▪ 鲁迅文学奖得主发声:"就像用3D打印祭祖青铜器"

▍深层争议:七个无法回避的质询

  1. 当AI能写出"感时花溅泪",是否意味着真正理解安史之乱?

  2. 文学评价体系是否需要为AI设立单独赛道?

  3. 技术伦理边界:模仿致敬与精神剽窃的区分标准

▍事件后续发酵

  • 抖音#AI唐诗挑战赛 播放量破2亿

  • 商务印书馆紧急下架《AI格律诗鉴赏指南》

  • 网传作协将修订《文学作品收录标准》新增"创作者资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