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处理1.2亿条三维行为数据 破解机器人"常识匮乏"世界难题

核心亮点速览

  • 规模突破:占地12万平方米,相当于17个标准足球场,超越美国Figure AI数据中心成为全球第一

  • 技术独创:首创"五感融合"采集体系(视觉/力觉/听觉/温觉/动觉),数据标注精度达99.97%

  • 民生应用:已支撑养老护理机器人、地震救援机械狗等23类民生场景落地

394e7794513e95fa2f0b0280f8598a57.jpeg

工厂探秘:看见AI的"成长摇篮"

在布满3000个高速摄像机的动态捕捉区,工作人员演示了"婴儿学步"数据采集:50台仿生机器人正在复刻人类幼儿跌倒-爬起-平衡的百万次行为。"这是攻克双足运动稳定性的关键。"清华大学孙教授解释,"传统模拟数据存在' Uncanny Valley(恐怖谷)'效应,而我们通过真实物理反馈消除了这个瓶颈。"

工厂二层陈列着令人震撼的"场景库"——1:1复刻的矿难巷道、台风街道等400多个高危环境。"上周刚完成消防机器人2000℃极端测试。"项目总监李颖透露,"这些数据将开放给中小企业,降低研发门槛。"

产业变革:从"数据荒漠"到"智能绿洲"

对比传统AI训练模式,该工厂实现三大颠覆:

  1. 效率跃升:训练时长从6个月压缩至72小时(如服务机器人抓取动作优化)

  2. 成本降低:企业数据采购费用下降60%(通过联邦学习技术保障隐私)

  3. 伦理保障:全球首个通过ISO/IEC 38507治理认证的AI基础设施

未来展望:打造人机共生的"天津样本"

工厂已与欧盟机器人协会达成协议,将共同制定具身智能数据标准。天津市发改委同时宣布:2026年前将建成配套的"智能体孵化园",形成从数据生产到商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