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件核心事实

柏林地方法院正在审理一起震动欧洲华人圈的连环性侵案。25岁中国留学生佟某(Tong Z.)被控在2019年至2024年间,使用三唑仑等管制药物对至少11名中国女性实施15项犯罪,包括两起强奸案、多起偷拍及猥亵行为。检方披露,佟某通过中文社交平台结识受害人,以"老乡聚会""学业辅导"等名义接触目标,在饮品中掺入三唑仑实施犯罪。警方在其住所查获大量偷拍视频,显示部分作案过程发生在受害者昏迷状态下。

16951f0412fda0400e7c2818bdcf2117.jpeg

二、犯罪手法解密

  1. 药物供应链
    佟某使用的三唑仑系通过境外暗网渠道购得,这种强效镇静剂可致人迅速昏迷,在我国属于第一类精神管制药品。调查显示,其犯罪团伙成员通过Telegram等加密通讯软件交流下药技巧,并共享受害者信息。

  2. 跨国作案特征

    • 目标选择:主要针对在德中国女留学生,利用文化亲近感降低戒备

    • 场所控制:专门选择隔音良好的公寓实施犯罪

    • 证据销毁:使用加密设备存储犯罪记录,定期清除聊天记录

三、司法联动与侦破突破

本案侦破源于黑森州警方对另一个中文聊天群的监控。该群8名成员长期交流迷奸经验,佟某被确认为核心成员之一。中德警方通过司法协作,确认其部分犯罪证据涉及中国境内受害者。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法兰克福另一起类似案件中,43岁中国籍男子Dapeng Z.同样使用三唑仑实施犯罪,两案存在关联。

四、社会影响与反思

  1. 留学生群体形象危机
    案件曝光后,德国主流媒体持续报道,部分报道出现"中国留学生高危群体"等标签化描述,引发在德华人社区强烈不安。柏林华人联合会已启动心理援助项目,为潜在受害者提供支持。

  2. 性别安全警示
    女性安全专家指出,本案暴露出三大防范盲区:

    • 对"熟人作案"警惕性不足

    • 对新型迷药认知匮乏

    • 跨国报案机制不畅

  3. 药物管控漏洞
    尽管我国将三唑仑列为管制药品,但暗网交易仍屡禁不止。2024年江苏破获的类似案件中,犯罪团伙通过虚拟货币完成交易,使用国际快递走私药品。

五、受害者证言

化名Lina的受害者在庭审作证时陈述:"喝下他递来的奶茶后五分钟,我就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但意识清醒...他能精确控制剂量,让你既无法反抗又保持记忆,这是最残忍的部分"。多名受害者因担心社会偏见,案发数月后才敢报警。

六、专家解读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李明指出:"此类跨国性侵案面临三重追责困境:犯罪地管辖冲突、药物溯源困难、受害者取证障碍。建议建立中欧司法快速协查通道"。心理学专家王芳则强调:"犯罪者往往具备反社会人格特征,其高学历背景不应成为减轻罪责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