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25年7月7日电——在长三角科创走廊建设的关键节点,浙江省教育厅联合科技厅今日发布《关于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教师创业可保留事业编制3年"条款,被业界视为破解产学研"两张皮"难题的破冰之举。这项将于9月1日实施的新政,预计每年至少释放5000名高校科研人员投身市场一线。

c151e6b0244f01abb88148dc30fb4e5c.jpeg

一、政策工具箱的四维突破

编制保障:创业教师可保留编制3年,期满经评估优秀者可再延2年

职称通道: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可折算为科研分(1项发明专利产业化=3篇SCI论文)

收益重置: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的70%可直接分配给研发团队

试错容错:经备案的创业项目若失败不影响原岗位评聘

二、政策设计的深层逻辑

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林炜算了一笔账

传统模式:教授创业需辞职→成功率不足20%→人才流失

新规模式:编制保底+成果激励→预计成功率提升至45%→形成"科研-转化-反哺"闭环

特别机制

建立"创业学分银行",教师每创业1年可折算为0.5个继续教育学时

设立"冬眠条款",创业期间可申请暂停教学考核但保留研究生指导资格

三、首批受益者画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毅团队:正在注册"毫米波芯片"项目公司,5项专利评估值达1.2亿

中国美院陶艺系集体创业:筹建"数字青瓷"文旅科技公司,保留编制同时享受艺术家工作室待遇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团队:通过"项目跟投制"实现实验室成果48小时对接眼镜产业集群

四、长三角协同效应

江苏省技术市场研究院院长周力群透露:"正在研究建立沪苏浙皖四地教师创业社保互认机制"。值得关注的是,《意见》特别明确:在浙江自贸试验区范围内,高校教师创办企业可直接适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我们要把实验室的论文变成货架上的商品,更要让教授们的知识溢价看得见摸得着。"——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在政策吹风会上的这句总结,或许揭示了这场制度创新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