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博后主导算法革命 中国智慧点亮粒子物理"圣杯"

【导语】日内瓦时间7月8日晚,国际基础物理特别突破奖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能物理团队。该团队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中首次证实"双希格斯粒子产生"现象,为揭示宇宙质量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值得关注的是,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仅34岁,其中算法突破主要贡献者张明哲博士刚满30岁。

0f6ceccf815728281f1347bbc3270855.jpeg

十年磨一剑:从跟跑到领跑项目负责人李卫国教授回忆,2015年刚加入LHC的ATLAS国际合作组时,中国团队主要负责基础数据清洗。"当时国际同行问得最多的是'中国能处理这么复杂的数据吗'。"通过自主研发"量子启发式机器学习算法",团队在2023年成功将希格斯粒子识别效率提升47%,这项被称作"火眼金睛"的技术成为本次突破的关键。

"微观世界CT仪"的中国方案研究首次捕捉到两个希格斯粒子同时产生的珍贵现象,相当于每秒在200亿次质子对撞中识别出1次特殊事件。团队成员王颖副教授比喻:"就像在台风天用无人机准确拍摄两片特定树叶的相撞过程。"该发现验证了标准模型预测,为探索暗物质、额外维度等前沿问题打开新窗口。

青年军逆袭国际赛场"我们凌晨三点收到LHC数据,五点就完成首轮分析。"张明哲博士展示团队开发的实时分析系统。这支35人团队中,90后占比达60%,他们创造的"动态神经网络压缩"技术使数据处理速度超越欧美团队3倍。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穆勒教授评价:"中国年轻人重新定义了高能物理的研究节奏。"

【延伸影响】

成果将应用于下一代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建设

相关算法已在地震预测、金融建模等领域产生溢出效应

团队培养的12名博士生被CERN、MIT等机构高薪聘请

【科学家说】 "这不是终点站。"李卫国教授透露团队正攻关"希格斯粒子自耦合"测量,"就像用显微镜观察宇宙最初的0.0000001秒"。团队抖音账号"粒子捕手"将持续公开研究日常,累计已获230万点赞。

【背景链接】 科学突破奖有"科学奥斯卡"之称,单项奖金300万美元。本次是中国团队首次因粒子物理实验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