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态势严峻
2025年7月,国家疾控中心发布最新禽流感监测报告显示,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已出现显著变异。该病毒自2020年在俄罗斯首次报告人感染病例后,目前已扩散至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最新基因测序数据显示,当前流行毒株的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发生关键突变,使得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感染能力提升约30%。
国内监测数据解读
监测数据显示:
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报告禽类疫情27起
涉及12个省份的活禽交易市场
病毒分离率同比上升15%
环境样本阳性检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苏某活禽市场采集的样本中,首次检测到与俄罗斯人感染株高度同源的变异株,基因组相似度达98.7%。
防控措施升级
国家疾控中心已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强化活禽市场"1110制度"执行
扩大高风险人群血清学监测范围
升级口岸检疫措施
加快新型疫苗研发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表示:"目前研制的三价灭活疫苗对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效价达到保护水平,预计8月可投入紧急使用。"
专家建议
从业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病死禽类
禽肉产品需充分煮熟
出现发热症状及时就医
国际协作应对
我国已向WHO共享12株病毒基因序列,并与俄罗斯、越南等国建立疫情信息实时通报机制。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显示,H5N8变异株正在形成新的基因型,可能引发更广泛的传播。
H5N8变异株对人类有何影响?
H5N8变异株对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感染风险、症状表现、潜在威胁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
感染风险
H5N8型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禽类传播,人类感染概率较低,但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密切接触禽类人员需警惕。目前全球范围内人类感染H5N8型禽流感的病例较少,不过存在一定潜在风险。
2020年12月,俄罗斯南部的一个禽类养殖场暴发H5N8型禽流感,7名该养殖场工作人员确诊感染,这是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该型禽流感病毒。
症状表现
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严重时可进展为肺炎。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经抗病毒治疗后预后良好。
个别病例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这种情况多见于合并基础疾病或延迟治疗的患者。
潜在威胁
病毒存在基因重配变异可能,需持续监测其致病性变化。其HA基因也属于2.3.4.4b分支,由于野生鸟类的长距离迁移、禽流感病毒(AIV)的先天重组能力、人类受体结合能力的增强以及HPAIV抗原的不断变异,H5N8 AIV的全球传播和潜在风险势在对家禽养殖、野生动物和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截至目前,病毒尚未具备持续人际传播能力,但未来是否会发生变异从而具备人际传播能力尚不确定,因此主要威胁集中于禽类养殖从业人员等密切接触者。
防控措施
避免接触病死禽类,处理生鲜禽肉时佩戴手套口罩。禽类从业人员应定期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以减少病毒重组风险,工作场所需保持通风消毒。
出现疑似症状后应隔离观察,确诊患者需在负压病房接受治疗。日常注意手卫生,禽肉蛋类彻底煮熟后食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