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新能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其研发的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经德国弗劳恩霍夫ISE认证,转换效率达到创纪录的32.5%,打破该领域维持五年的29.8%效率天花板。这项发表于《Science》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代光伏技术竞争中已占据制高点。

一、技术破壁:三明治结构的魔法

材料创新
团队独创"梯度钝化"技术:

在钙钛矿层中嵌入二维锑烯量子点,缺陷密度降低至每平方厘米10^14个

采用原子层沉积制备氧化铪电子传输层,界面损耗减少67%

开发溴化胆碱添加剂,使薄膜稳定性突破2500小时湿热测试

dc75e2de8e6183572644e1602c46b37c.png

工艺革命

真空闪蒸辅助结晶法,使大面积组件(20cm×20cm)效率仍保持31.2%

卷对卷印刷工艺使生产成本降至1.2元/瓦,仅为传统硅基电池的60%
(插入对比图:不同技术路线效率演进史)

二、产业冲击波

能源变革
32.5%效率意味着:

相同面积发电量比主流产品提升40%

我国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内部收益率预计提高至12.8%

每兆瓦时发电成本可压至28美元,首次低于燃煤电站

全球博弈
美国能源部随即宣布追加钙钛矿研发预算,欧盟光伏产业协会紧急召开技术评估会。宁德时代已注资15亿元建设GW级产线,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三、背后的中国智慧

项目负责人透露关键突破源自中药研究:"从黄芪提取物中获得灵感,发现某些黄酮类物质可同步改善钙钛矿结晶性和界面接触。"这种学科交叉思维,正是中国科研的独特优势。

四、未来已来

实验室正在开发彩色透光电池(效率仍超28%),未来摩天大楼玻璃幕墙或将变身"能源农场"。正如论文结尾所写:"我们正把《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的神话,变成半导体能带上的电子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