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团队在《自然·材料》发表颠覆性成果:他们研发的碳纳米管电子源可实现0.3飞秒(1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脉冲发射,比传统热阴极电子源时间分辨率提升1000倍。这项技术相当于用"超高速相机"拍下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清晰轨迹,为人类观察微观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间透镜"。

ca289bd818ed9a653c28413ec7dd7db2.jpeg

一、技术解密:纳米尺度的"电子弹弓"

结构创新

采用垂直排列的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

管壁嵌入稀土铕原子作为电子"发射井"

施加10^8 V/m场强时,电子逸出功降低至0.7eV

性能突破

发射电流密度达5×10^7 A/cm²(传统阴极的500倍)

能量分散度<0.2eV,比场发射阴极提升20倍

在10^13次脉冲后仍保持90%以上性能
(插入对比图:各类电子源关键参数雷达图)

二、科学新视界

微观动力学革命

直接观测化学键断裂/形成的全过程

捕捉超导体中库珀对的动态行为

解析光合作用中能量传递的量子路径

产业应用

下一代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突破0.5埃

芯片制造:实时监控原子级刻蚀过程

新型粒子加速器:体积缩小至桌面级

三、中国智造的"隐形冠军"

项目负责人透露关键技术源自航天材料研究:"我们从卫星用纳米润滑剂中获得启发,意外发现特定碳管结构具有电子'弹射'效应。"这种学科交叉思维,正在基础研究领域结出硕果。

四、未来已来

团队正在开发量子点耦合电子源,目标实现阿秒级(10^-18秒)观测。正如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所说:"这就像给科学家配备了观察量子世界的慢动作回放按钮,我们终于能看清上帝是如何掷骰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