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7月15日电(记者 张航)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5日9时3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二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该系列卫星的第三颗业务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国土资源动态监测能力。
一箭三星构型创纪录 卫星性能全面升级
本次发射采用"一箭三星"模式,除主星遥感四十二号03星外,还搭载了两颗微纳实验卫星。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介绍,该卫星配备的新型多光谱成像仪分辨率达到0.5米级,较前代产品提升40%,具备全天候、全地形监测能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卫星首次搭载国产人工智能处理单元,可实现地表变化自动识别,数据处理效率提高3倍。
"这颗卫星就像安装在天上的'智能显微镜'。"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中心主任李卫国表示,"它不仅能看清地面车辆的型号,还能自动识别非法采矿、违规用地等行为,真正实现'看得清、判得准、反应快'。"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遥感四十二号03星入轨后,将与已在轨的01、02星组成星座,实现每2小时对全国国土全覆盖扫描。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总工程师王立新透露,新卫星将重点应用于三大领域:
矿产资源监管:建立全国矿山开发动态数据库
生态保护:实现森林覆盖率、湿地变化毫米级监测
灾害预警:提升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识别精度
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次仁扎西表示:"在青藏高原等监测困难区域,新卫星将帮助我们建立冰川消融预警系统,为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中国对地观测体系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轨遥感卫星超过200颗,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民用遥感卫星星座系统。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周志成指出,遥感四十二号03星的发射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亚米级分辨率卫星的组网运营能力,"在土地利用分类精度、数据更新频率等关键指标上,我国已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根据《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由5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组成的"国土监测星座",实现对全国地表每30分钟一次的高频复查。航天科技集团透露,遥感四十二号04、05星已进入总装测试阶段,计划于2026年完成发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