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进入洲际互联新时代

【北京/法兰克福 2025年7月15日电】今日上午10时,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量子光学部主任Rempe教授在合肥与慕尼黑两地同时按下启动键,全长12,000公里的"中欧量子通信干线"(China-Europe Quantum Link,CEQL)正式投入运营。这条贯穿亚欧大陆的量子信息"丝绸之路",标志着人类信息安全传输进入全新纪元。

9988887cf7b3eaaedef41176ad3ef8ad.jpeg

一、工程突破:跨越三大技术鸿沟

量子中继技术突破
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墨子号"量子中继卫星星座,成功克服地表曲率限制,在乌鲁木齐、德黑兰、伊斯坦布尔等6个节点建立量子纠缠分发网络,实现单光子级信号跨洲传输。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透露:"我们首次将量子密钥分发的误码率控制在0.8%以下,较传统方案提升两个数量级。"

混合组网创新
系统创造性采用"光纤+自由空间"混合传输模式:中国境内3,200公里使用抗扰动光纤量子信道,境外段通过8个地面站与3颗卫星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欧洲量子技术旗舰计划协调人Tommaso Calarco评价:"这种架构为未来全球量子互联网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极低温信号处理
配备-196℃液氮冷却系统的量子信号放大器,将有效传输距离从实验室的500公里延伸至实际应用的12,000公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为此研发了专用超导纳米线探测器。

二、战略价值:重塑全球信息安全格局

金融安全升级
中国工商银行、德意志银行等20家金融机构成为首批用户,跨境转账业务将启用量子加密。单次密钥生成量可达10^8比特,理论上无法被暴力破解。

外交通信革新
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杨涛证实:"中欧间领事保护、条约谈判等敏感通信已切换至量子通道,这是自恩尼格玛密码机以来最根本的通信安全变革。"

科技合作范式
欧盟科研与创新委员Maria Leptin宣布启动"量子地平线2027"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15亿欧元与中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值得注意的是,该链路采用开放架构设计,预留了与美俄量子网络的对接接口。

三、未来展望:量子互联网雏形初现

清华大学段路明教授团队正在试验量子态隐形传态技术,计划2026年前实现柏林-上海两地量子存储器直接纠缠。而更宏大的"一带一路量子走廊"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拟连接东南亚、中东及非洲节点。

"今天只是量子通信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潘建伟院士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当孩子们未来生活在量子互联网时代,回望今天的中欧链路,就像我们看ARPANET(互联网前身)一样充满敬意。"

【背景资料】

建设周期:2021-2025年

参与机构:中科院、欧洲航天局等37家单位

传输速率:目前40bit/s,2026年目标提升至1kbit/s

商用进程:2026年将向企业开放API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