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北京

历史性时刻:公约生效开启新纪元

今日零时,《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公约》(以下简称《海洋塑料公约》)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完成第100份批准书交存程序后正式生效。作为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海洋塑料治理框架,该公约目前已获得137个缔约国签署,覆盖全球92%的海岸线国家和85%的塑料生产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生效仪式上称此为"人类与海洋关系的里程碑式修正"。

18782d7d653c92e5da12a8d00424dfe3.jpeg


公约核心内容解析

源头减量硬指标

要求签约国到2030年将一次性塑料制品产量削减45%(以2022年为基准)

禁止出口不可回收塑料废弃物(2027年起全面实施)

建立全球塑料生产追溯编码系统

海洋清理协作机制

设立国际海洋塑料清理基金(初始规模50亿美元)

强制大型航运企业安装微塑料过滤装置

建立跨太平洋垃圾带联合监测网络

发展中国家援助条款

技术转让:发达国家需提供可降解材料生产技术

资金支持:每年20亿美元专项援助基金

能力建设:设立区域塑料回收培训中心


国际社会反响

中国作为首批缔约国,生态环境部宣布将启动"净海2025"专项行动,重点治理长江、珠江入海口塑料污染。欧盟同步出台补充条例,要求成员国在2026年前实现饮料瓶100%可回收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签署公约但国会尚未批准。白宫发言人表示将通过"创新替代方案"履行义务,引发环保组织质疑。国际环保联盟海洋项目主任玛丽娜·席尔瓦指出:"公约生效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各国后续立法能否达到公约设定的黄金标准。"


未来展望

根据公约规定,首次缔约国大会将于2026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届时将评估各国履约情况并制定更严格的中期目标。世界银行预测,若公约得到充分执行,到2040年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总量有望减少78%,每年可挽救约百万只海洋生物的生命。

(本报记者 张海洋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