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观察】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相继发布《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修订公告,明确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士学位挂钩的规定。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0日,全国已有2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入改革行列,这场始于2023年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正呈现加速态势。

一、政策转向:从"硬指标"到"多元评价"

本次改革并非突然转向。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教授指出:"这实际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延续。"梳理各校新政可见三大共同点:

替代方案:多数高校改采"课程学分+能力证明"模式,允许托福、雅思等国际测试或专业英语课程替代

分类管理:外语类、国际交流等专业仍保留较高要求

过渡缓冲:2023级以后学生适用新规,往届生可自主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王主任透露:"我们正在开发校内英语能力测评系统,重点考查学术英语应用能力。"

10ffffb2e05ed59337c9dd3c7d95c23f.jpeg

二、争议与共识:改革背后的社会博弈

消息公布后,#四六级不再影响毕业#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突破3.8亿。某知名教育博主发起的投票显示:

62%网友支持"早该取消的应试枷锁"

28%担忧"降低人才培养标准"

10%认为"应区分院校层次实施"

上海某外资企业HR总监陈女士表示:"我们更关注实际商务场景的英语应用能力,证书只是参考维度之一。"而新东方调研数据却显示,2025年暑期雅思培训报名量同比逆势增长17%,反映市场对实质英语能力的持续追求。

三、未来展望:教育评价改革的破冰意义

这场改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考试经济转型:四六级考试或将向"社会化水平认证"转变

教学改革:多所高校筹备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等新型课程

国际接轨:清华大学已试点与剑桥大学联合开发专业英语评估体系

教育部相关人士透露,正在制定《高校外语能力评价指南》,强调"各校应建立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外语能力评价体系"。这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或许正在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评价逻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