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纸质书借阅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反映了当前阅读习惯转变、资源获取方式多元化以及图书馆服务模式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

现象背景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和电子资源的丰富,高校图书馆纸质书借阅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部分高校图书馆首次出现借阅量负增长,意味着纸质书借阅量较上一年度有所减少。这一现象不仅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也与国际图书馆领域的趋势相呼应。例如,美国学术图书馆协会(ACRL)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美高校图书馆的纸质书借阅量同样呈现下降态势。

9a968d137b32cc2e13fbff7edfc08d3c.jpg

原因分析

阅读习惯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电子书、在线数据库和学术资源平台因其便捷性、即时性和可搜索性,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碎片化阅读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进一步削弱了纸质书的吸引力。

电子资源的丰富性
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加大了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术数据库等。这些资源不仅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且支持多终端访问,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科研与学习需求。

开放获取(OA)资源的兴起
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以免费形式在线发布。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大量高质量的学术文献,减少了对纸质书的依赖。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调整
高校图书馆逐渐从传统的“藏书中心”向“学习支持中心”转型,更注重空间利用、学科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纸质书借阅量的下降,可能与图书馆资源采购策略的调整有关,例如减少纸质书采购,增加电子资源投入。

疫情影响与后疫情时代习惯的延续
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和远程科研成为主流,学生和教师更依赖电子资源。尽管疫情已逐渐缓解,但部分阅读习惯已发生改变,纸质书借阅量未能完全恢复。

应对策略

优化纸质书资源结构
图书馆应根据学科需求和读者反馈,调整纸质书采购策略,重点采购经典著作、核心教材和特色文献,减少冗余和低利用率图书的采购。

加强电子资源建设与推广
持续完善电子资源体系,提升电子资源的可访问性和用户体验。同时,通过培训和宣传,引导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电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动混合阅读模式
图书馆可以探索纸质书与电子资源的有机结合,例如提供“纸质书+电子书”双版本采购、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等,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提升空间与服务价值
图书馆应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学习、研讨、创新一体化的多功能空间。同时,加强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和科研支持,提升图书馆在学术生态中的核心地位。

开展阅读推广与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读书会、讲座、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增强与读者的互动。

电子资源丰富对纸质书借阅有何影响?

借阅量下降

整体趋势‌: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纸质书借阅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部分高校图书馆首次出现借阅量负增长。例如,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统计显示,馆均纸质书刊外借量从2017年的9.82万册下降到2022年的3.58万册。

具体案例‌:中山大学图书馆2019年至2022年的图书外借总量,分别约为68万册、52万册、37万册,在在校生总体规模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图书外借总量大幅下降,意味着平均每个学生的纸质图书借阅量也相应下降。

读者阅读习惯转变

阅读方式偏好‌: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成长于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子设备已成为他们学习和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较于传统纸质图书,当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便携式设备,为其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便利。

阅读内容选择‌:读者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电子书、在线数据库等数字化资源,凭借其便捷性、高效性和可搜索性,成为读者获取知识的全新途径。

图书馆服务模式调整

资源采购调整‌:图书馆在采购新资源时,需充分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和阅读习惯,在增加纸质图书藏书量的同时,不断丰富数字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例如,部分图书馆在采购纸书的同时,提出购买同品种电子书的要求。

服务模式创新‌:图书馆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数字化与纸质资源的深度融合。例如,开发智能化的资源推荐系统,根据读者的阅读历史和偏好,推荐相关的纸质图书和数字化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读者的满意度。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纸质图书的服务体验,如通过二维码技术提供图书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空间功能强化‌:随着电子资源的丰富,图书馆逐渐从传统的“藏书中心”向“学习支持中心”转型,更注重空间利用、学科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得到强化,成为学生学习、研讨、创新一体化的多功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