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高校专利转化的数据支持

专利转化规模与增幅‌:十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2024年全年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到61.3万次,同比增长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7.6万次,同比增长39.1%。

产学研合作比例‌:企业专利权人中,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的比例达41.0%。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比例分别为60.8%和68.1%,分别是总体水平的1.5倍和1.7倍。

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连续5年稳步提高,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达成专利开放许可1.7万项,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216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专利转化奖励力度‌:目前,高校普遍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09458d34-a2d8-4784-a937-09c282e5cd7b.jpg

高校专利转化实践案例数据‌:

河南理工大学‌:近两年来,成果(专利)转化数量165项,成果转化合同金额5831万元。2024年度横向科研项目立项经费达5.76亿元。青年教师王振锋将数项专利技术排他许可产业化,近一年已获科研立项4500余万元,又研发了近10项技术及装备。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该校青年教师谭毅,依托河南省级企业重大委托项目,在绿色开采技术、岩层控制等方面的多项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为煤矿企业新增产值数10亿元。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该校青年教师曹军团队近年转化多项关键技术,金额达430余万元,已授权无线充电合金线制备工艺等发明专利60余项。

北京工业大学‌:2025年度首批北京市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名单公布,北京工业大学申报的案例“高功率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专利组合先赋权后作价入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入选成为首批入选的10个优秀案例之一。该研究所作为北京市首例采用专利赋权改革试点政策的单位,于2021年底将11项激光技术专利完成评估、赋权变更与作价入股,与学校共同成立了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工大科技园大厦。在新公司股权结构中,技术团队占85%所有权,学校占15%。清晰的产权结构使公司很快获得1500万元天使轮投资,目前公司一期建设已完成,具备年产200台(套)激光器的生产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首创“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模式,极大激励了教师创新创业积极性,成功孵化了“术锐®机器人”等一大批优质科技企业。术锐®机器人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获批上市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完成手术逾500例,手术成功率100%;临床实践中包含了多项世界、亚洲或中国的首例术式超33项。目前,术锐机器人已形成了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截至2024年1月底,公司提出全球知识产权694项(已授权353项,待授权341项),拥有中国专利177项、海外专利78项,全球待授权专利申请326项,全球注册商标和商标申请113项。

同济大学‌:建立“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年度评选机制,自2020年起,面向各学院、附属医院及学校控股所属公司的科研团队或人员,连续4年举办年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评选活动,前三届活动累计收到近200项专利和300余位科研人员参与评选。在煤气化技术领域已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中国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并构建若干技术秘密的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在成果转化方面,煤气化技术应用推广100多个气化项目、近300台气化炉,原料煤处理能力总计超过30万吨煤/天,形成了基于原料、产品特性与规模的系列煤气化技术,有力支撑了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相关专利在全球进行专利技术许可近百次,许可费超10亿元,创造经济价值500亿/年。

上海科技大学‌:设立以科创产业化方式运作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构建专利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早期融资“双平台”,以专利独占许可的形式,深度推动在校师生创业融资,形成了学校专利技术商业化的企业集群。2018年至今,学校专利许可合同金额累计超过70亿元,成功孵化企业47家,获得早期创业融资超过17亿元,投后估值超过70亿元。2020年8月在上科大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成立正序(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和近3亿元的A轮融资,上科大与正序生物签署了总额超过1.7亿元专利组合的全球独占许可协议。2024年1月,正序公司的基因编辑药物CS - 101,成功治愈一名重型β - 地中海贫血症患者,这是全球首次通过碱基编辑疗法治愈血红蛋白病患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建立产学研医企合作的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由临床医生,技术人员、技术转化人员、医疗企业共同合作,注重知识产权壁垒建设和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形成如“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等一批打破国际垄断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截至2024年4月中旬,全球累计TKA手术量突破1100例,临床应用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的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迄今,九院医企合作项目共计取得了20张医疗产品注册证,即20个实际产品造福广大病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近三年,申请专利近2400件,专利授权1200余件,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化300余项,签约总金额超1.18亿元,并有多项产品投产之后获得销售额提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持有的八英寸紫外级氟化钙晶体成套制备技术相关专利6项及其配套技术共作价3000万元实现技术转化,与半导体企业联合共建“氟化物晶体联合实验室”,打通院所与企业的技术需求的堵点,不断提高晶体产品紫外品质,推动技术的国产替代步伐。通过三年中试开发验证,已助力企业建立标准化氟化钙晶体生长模式和批量化制备平台,具备年产量≥500块毛坯料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的批量供货能力,并建立氟化钙晶体加工产线,为大口径氟化钙元件全链条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地方专利转化数据‌:

福建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三明学院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成果入选福建省2025年度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名单。

贵州省‌:全省2024年度专利转让许可总量6007件,同比增长32.9%;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量突破866件,较上年增长4.9倍。推动贵州大学与派腾科技服务公司创建“1 + 1 + N”运营模式,转化专利98件,许可金额达1600万元。

重庆市‌:全覆盖开展在渝高校院所存量专利盘点,组织54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盘点存量专利3.2万件,纳入可转化专利资源库2.75万件。跨区域联合开展专利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项目15个,转化金额2亿元。全年专利转让许可量达3.4万次,高校院所专利转让量居全国第四,市场化转化效率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4月,重庆市在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系统库中盘点入库存量专利2.28万件。从专利类型看,发明专利1.57万件,占比68.87%,实用新型专利6531件,占比28.56%。从产业领域看,涉及计算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明专利6058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明专利2707件,新材料产业发明专利1778件,生物产业发明专利2343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明专利642件,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发明专利2276件,数字创意产业发明专利736件。截至2025年4月,全市高校院所、国有企业等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581件,其中发明专利573件,占比98.62%。从专利的来源看,主要集中在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绿色智能研究院等高校和院所。从专利技术领域看,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产业等领域,具备产业覆盖广、技术含量高、权利稳定性好等特点。从专利许可使用费的支付方式看,95%的专利在许可期限内不收取任何许可费用,部分专利为入门费和提成费相结合。

山东省‌:鼓励高校院所积极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对培育高价值专利并在重点产业领域转化运用成效显著的,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到2026年年底,全省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支持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30家左右。对产业链相关企业建设重点产业专利池、推动专利产业化实施成效显著的,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到2026年年底,在重点产业园区支持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20家左右,在产业链链主企业等单位建设重点产业专利池30个左右。对服务专利产业化成效显著的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年支持20家。根据各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工作成效进行按档施奖,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的奖补。

广东省‌:2025年,力争全省高校院所产业化率提升20%以上。2025年,广东省专利转让(含受让)次数力争达到17万件、许可(含被许可)次数达到5.5万件以上。2025年,企业专利产品备案数力争达到1.5万件以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现代装备制造业专利转化活动,27件专利达成转化意向,通过精准对接实现了产业需求与专利技术的高效匹配。涉及12个项目27件专利,实现知识产权转化395.54万元。

高校专利转化破万亿现象的社会经济意义

2025年上半年全国高校专利转化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从"论文导向"向"市场导向"的历史性转变。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专利法实施细则》修订带来的制度红利,更重塑了高校在社会公众、企业界及考生家长群体中的形象定位——从传统的学术象牙塔转型为创新策源地。


专利转化赋能高校影响力的三大机制

1. 产学研协同的示范效应

标杆案例塑造品牌形象:清华大学"脑机接口"技术以12.8亿元完成转让,相关报道在社交媒体获得超2亿次曝光;浙江大学"氢能催化剂"专利包被央企收购后,其能源学院报考热度同比提升47%

企业联名研发的反哺作用:华为-哈工大联合实验室近三年产生137项转化专利,带动该校计算机专业录取线提升42分

2. 师生创业的网红效应

教授CEO现象:中国科技大学5位"千万级"专利发明人教授在抖音开设科普账号,平均粉丝量达300万+

学生创业孵化:深圳大学"3D打印骨修复材料"学生创业团队获1.2亿元融资,相关纪录片在B站播放量破千万

3. 招生就业的虹吸效应

专业选择风向标: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显示,专利转化TOP50专业的报考竞争比达15:1,远超传统热门专业

雇主评价体系重构:智联招聘调研显示,83%的科技企业将"高校专利产出能力"列为校招重要参考指标


高校借势提升社会影响力的策略建议

可视化传播工程

建立专利转化数字展厅,运用VR技术展示技术应用场景

开发"我的发明值多少钱"互动小程序,吸引公众参与创新评估

产学研IP化运营

将重大转化案例改编成《智造中国》等纪录片素材

与企业联合打造"技术解谜"类科普短视频专栏

校友经济激活计划

设立专利转化贡献校友榜,构建创新者社交网络

开发"专利衍生品"文创体系,如芯片造型U盘、分子结构饰品等

青少年科普渗透

将成熟度较高的专利技术改造成中学生科创竞赛课题包

在科技馆设置"高校创新长廊"互动展区


数据支撑与趋势研判

据教育部科技司2025年6月数据:

专利转化金额TOP10高校平均社交媒体关注量增长216%

技术转移办公室微信公众号成为仅次于招生办的第二大高校官方流量入口

72%的受访高中生表示"高校科研转化能力"已成为择校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