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本报记者调查
一、政策重拳:专项治理背后的教育公平诉求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规范高校研究生劳务费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彻查导师以科研项目名义向研究生发放超额劳务费行为。通知指出,部分导师通过虚构劳务名目、拆分项目经费等方式发放高额费用,实际演变为变相"学术贿赂",严重违背科研经费使用原则。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科研经费中劳务费支出同比增长23%,但同期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人数仅增长5%,经费与人力投入的"剪刀差"引发监管警觉。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表示,此次整治将重点核查三类现象:
劳务费发放与实际工作量严重不符
同一项目重复列支劳务成本
导师通过关联账户转移经费
二、乱象深挖:那些被异化的"学术补贴"
记者暗访发现,在某些理工科实验室,研究生月均劳务费可达8000元以上,远超当地社平工资。某"双一流"高校博士生透露:"导师会把国家重点项目经费拆分成几十个小课题,每个课题都给我们挂名发钱,但实际只做一个研究。"
更隐蔽的操作在于"劳务费返现"潜规则。中部某高校化学系研究生小张告诉记者,课题组要求签收5000元劳务费后,私下返还4000元给导师指定的账户,"这些钱最终变成实验室团建经费,甚至用于导师私人消费"。
三、结构性矛盾:科研评价体系催生的畸形生态
业内人士指出,乱象根源在于现行科研评价机制:
项目结题导向:科研验收强调经费执行率,劳务费成为"消化预算"的快捷通道
导师权力垄断:研究生评奖、毕业与导师签字权深度绑定,学生不敢质疑经费分配
薪酬制度缺陷:部分高校研究生基本津贴仍停留在每月1500元水平,迫使学生依赖劳务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明认为:"当科研经费异化为师生间的交易筹码,不仅扭曲学术伦理,更会滋生数据造假等次生问题。"
四、破局之路:构建阳光化的科研经费生态
教育部此次行动配套推出三项改革:
智能监管系统:2026年起全国高校科研经费全部接入"国家科研经费监管平台",实现劳务发放全流程追溯
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导师取消3-5年项目申报资格,涉及学术不端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研究生薪酬改革:试点将劳务费转化为固定科研津贴,由学校统一发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周莉建议:"应建立研究生劳动价值评估体系,使劳务费回归补偿科研劳动的本质属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