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西安——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鲲鹏-7"三栖无人机在甘肃某综合试验基地完成全球首次全模态飞行测试。这款可自由切换空中巡航、太空边缘滑翔与深海潜航模式的智能装备,标志着我国在跨介质飞行器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2738465ba47a30d92fa938607c05454f.jpeg

技术突破:三大核心创新重构行业标准

仿生变体结构设计
采用基于"鹰鳐-章鱼"复合仿生学的可变机翼-鳍肢系统,机翼展开时翼展达12米(空天模式),收缩后形成流线型潜航体(水下模式),过渡时间仅需8.6秒。其钛合金记忆骨架可承受从太空-180℃到深海3000米压强的极端环境。

多模态动力系统
集成脉冲爆震发动机(空天)、离子推进器(太空)与仿生涡环推进器(水下),通过AI控制的能量管理模块实现动力源无缝切换。实测数据显示,其太空模式可达卡门线(100千米),水下巡航速度18节,均优于美国"海鹰"三栖验证机。

群体智能协同网络
搭载西工大自主研发的"天罗"分布式决策系统,支持100架无人机自主编队。在首飞测试中,3架"鲲鹏-7"完成从万米高空追踪到水下协同探测的跨介质战术演练,目标识别准确率达99.3%。

战略价值:重塑未来作战与科考范式

军事应用:可实现太空侦察-大气层突防-水下隐蔽的立体作战链,专家评估其将推动"非对称作战"模式革新

海洋监测:单机即可完成台风眼探测、深海热液区取样等传统需多型设备协作的任务

商业潜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启动基于该技术的空海物流无人机研发,预计2030年形成产业规模

幕后故事:90后团队攻克"不可能三角"

项目负责人李航教授透露,团队曾连续3年受困于"重量-强度-能耗"平衡难题。2024年受敦煌壁画"飞天"形象启发,创新采用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质,使结构重量降低40%。"当看到它从太空俯冲入海那一刻,所有熬夜都值了。"26岁的控制系统组长王雨薇在指挥大厅哽咽道。

展望:西工大已联合工信部启动"三栖智能装备"重大专项,计划2026年开展南海综合应用示范。这款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