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夜间开放:一场安全与共享的平衡博弈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高校体育场馆夜间开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上海交大体育场冲突事件到昆明一中、滁州六中夜间开放的实践,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模式正经历从“封闭管理”到“包容性共享”的转型。然而,开放带来的安全隐患、管理成本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让这一议题始终充满争议。
一、夜间开放:从“校园围墙”到“城市客厅”的转变
高校体育场馆夜间开放,本质是公共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对接。以昆明一中为例,该校自2024年起将开放范围扩大至综合运动场,涵盖足球场、田径场、篮球场等,开放时间为每日8:00-20:00。而上海交大、滁州六中等高校则通过“一场两门”模式,将教学区与运动区物理隔离,实现夜间错时开放。
这种开放模式的背后,是城市体育资源供需失衡的倒逼。据统计,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6平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高校作为体育设施最密集的区域,夜间开放既能缓解市民“健身难”的问题,又能盘活闲置资源。例如,滁州六中通过“一场两门”改造,为周边居民提供24小时健身服务,形成“15分钟健身圈”。
二、安全管理:从“事后补救”到“前置防控”的升级
夜间开放的核心矛盾,在于安全风险与管理成本的平衡。上海交大6月30日的冲突事件,暴露了高校开放中的三大漏洞:
现场监管缺失:冲突发生时,安保人员未及时介入,导致矛盾升级;
准入机制模糊: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无需实名登记,身份审核流于形式;
应急响应滞后:冲突发生后,学校未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引发舆论质疑。
针对此类问题,部分高校已探索出精细化管理方案:
技术防控:武汉大学樱花季实行预约制+人脸识别闸机,冲突事件下降90%;
信用管理:清华大学要求校外团体购买公众责任险,并建立行为信用档案;
物理隔离:昆明一中通过独立出入口设计,避免外来人员进入教学区。
此外,青浦区华新中学的实践表明,夜间开放需配备专职安保队伍。该校通过“2人一组”巡查制度,对违规行为及时劝阻,确保运动秩序。
三、争议与共识:高校开放不能“因噎废食”
高校开放争议的核心,是安全主义与共享理念的冲突。反对者认为,开放可能带来校园环境嘈杂、干扰教学秩序等问题;支持者则强调,高校作为公共资源,不应“因个别事件而关上大门”。
事实上,高校开放并非“单选题”,而是需要权责清晰的治理题。例如,昆明一中通过实名预约、人脸识别入校,将安全风险前置;滁州六中则通过“一场两门”改造,实现教学区与运动区的物理隔离。这些实践表明,高校开放需遵循三大原则:
分时分区:优先保障教学时段,夜间开放限定运动区;
技术赋能:利用人脸识别、预约系统等手段,实现精准化管理;
社会共治:引入志愿者服务、购买公众责任险,分担管理成本。
四、未来之路:从“粗放开放”到“智慧共享”的转型
高校体育场馆夜间开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未来,高校需在以下方面深化改革:
制度创新:制定《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条例》,明确安全责任划分;
技术升级:推广AI监控系统,实时识别违规行为并预警;
社会协同:与社区、公安部门联动,建立跨校黑名单制度。
例如,昆明一中校安处主任李锐建议,预约后台可与公安部门联动,对入校人员进行背景审核。这一建议若能落地,将大幅降低安全风险。
结语:开放是责任,安全是底线
高校体育场馆夜间开放,是一场关乎公共利益与校园安全的博弈。它既非“一开了之”的粗放管理,也非“一关了之”的保守选择,而是需要智慧与勇气的治理创新。正如《娇惯的心灵》一书所言:“越保护,越脆弱。”高校开放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健身场所,更在于培养市民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担当。唯有在安全与共享之间找到平衡点,高校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客厅”,而非“孤立的象牙塔”。
高校体育场馆夜间开放有哪些成功案例?
这些案例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在满足市民健身需求的同时,有效保障了校园安全,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作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馆共有十六块羽毛球场地,几乎每天晚上都没有空闲时段。为了满足同学们的运动需求,这些体育设施一直免费开放到22点。
学校除了提供羽毛球、乒乓球等大众化运动设施外,还积极推广旱地冰球等小众运动,搭建起同学们运动的“根据地”。
学校通过“运动打卡积分制”和“体育文化节”等创新机制和活动,将体育锻炼有机融入校园生活场景,形成全员参与、全时覆盖、全域联动的体育生态。
滁州市第六中学:
滁州市从2023年4月开始,率先在全省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滁州市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一场两门”开放服务政策,滁州市第六中学是其中之一。
学校通过“一场两门”改造,将教学区与运动区物理隔离,实现夜间错时开放。开放公告张贴在学校开放通道入口附近,并印上“亭城健身”的鲜明设计标志,让前来锻炼的人一目了然。
校门口的安保人员负责对进校锻炼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严禁携带宠物和刀、铲等危险物品,严禁不文明行为。
房山体育场(房山篮球场):
房山体育场隶属于房山体育运动学校房山训练基地,为满足周边群众特别是“上班族”夜间健身的强烈愿望,自2024年5月13日起,房山体育场、房山篮球场夜场健身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19:30—21:00。
为了保障群众健身安全,两块场地分别悬挂了《房山体育场(篮球场)夜间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管理规定》,有关科学健身、环境卫生及安全警示的提示牌。
开放期间,工作人员积极向健身群众介绍夜间开放情况,宣讲管理规定内容并介绍科学健身方法。区体育局还加强了夜场开放期间的安全巡查力度,明确专职夜场监督员,确保群众健身安全、可靠、有保障。
温州“校体开放”项目:
依托温州体育的“百姓运动码”小程序,市民可以在“校体开放”板块轻松查阅到附近的学校开放信息,实名预约后即可扫码进入。
196所开放的学校都在小程序中,每一所都清楚地显示了学校现有的场地和设施数量,以及学校的总人流量和当日人流量,市民还可以在小程序上反馈与报修。
学校专门配备了安全员、管理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为进场的市民服务。
高校体育场馆夜间开放引发广泛热议,其核心焦点在于安全管理。随着全民健身需求的增长,高校体育场馆夜间开放成为盘活资源、服务社会的举措,但安全管理问题随之凸显。
从多地实践来看,安全管理措施已逐步完善。例如,昆明市部分学校安装人脸识别通道闸机,与预约小程序对接,市民需实名登记认证并预约后方可进入;保定市多所学校要求入校人员出示身份证、签订免责声明,未成年人及行动不便老人需监护人陪同;华新镇安排安保人员组成看护值守队伍,负责引导、巡查、维稳等工作。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保障了开放秩序。
然而,安全管理仍面临挑战。一方面,部分高校担忧开放可能干扰教学秩序、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市民对开放时间、设施种类等需求多样,如何平衡两者成为关键。此外,预约审核环节难以全面掌握入校人员背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高校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技术防控,推广AI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精准化管理;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对违规行为及时劝阻并列入黑名单;三是强化社会共治,与社区、公安部门联动,建立跨校黑名单制度,分担管理成本;四是优化开放时间,优先保障教学时段,夜间开放限定运动区,减少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