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北极圈内出现的粉色极光与太阳风暴有关,但将其称为“新形态”尚缺乏充分依据,此类现象本质上是太阳活动引发的地磁暴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光学效应。

粉色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多呈现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等形态。

该现象由太阳活动引发的地磁暴促使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及大气分子相互作用形成。

其粉紫色视觉效果源于低层氮分子碰撞产生的蓝紫色光与高层氧原子红光的混合。

4d80625d-95a1-4cd8-b835-ad1ceb1ec28c.jpg

粉色极光的观测记录

2025年6月2日,黑龙江省密山市、佳木斯市等地出现大面积粉紫色极光,系由5月31日M8.1级太阳耀斑引发特大地磁暴导致。

极光摄影爱好者在黑龙江伊春守候到了粉色的极光,虽然这次极光没有爆,但是整体的感觉宁静而美好。

6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一些摄影爱好者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和黑河市,拍到了罕见的粉紫色极光。视频显示,凌晨时分的夜空中,天空被极光渲染成了粉紫色,看起来如梦如幻,宛若仙境。

太阳风暴与极光的关系

太阳上的大规模爆发会引发地磁暴,这些地磁暴可能形成耀眼的极光。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大气在短时间内被以高速抛离太阳表面的活动,数亿吨甚至更多的太阳等离子体,在几十个小时之后遍布太阳系。当它们猛烈冲击地球磁层时,可能产生地磁暴,进而形成极光。

关于“太阳风暴新形态”的说法

目前并无确凿证据表明此次出现的粉色极光与太阳风暴的“新形态”直接相关。

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地磁暴、极光等现象是天文学领域的常规研究对象,其形成机制和观测特征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太阳风暴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太阳风暴对地球有多方面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影响通信‌:

太阳风暴释放的X射线和紫外线暴在数分钟内到达地球,使电离层电子密度骤增,造成短波无线电信号吸收增强,从而干扰短波通信。例如,航空通信可能因此受阻。

太阳风暴还可能干扰GPS的无线电信号,不仅干扰传播信号的电离层,还会产生额外的噪音信号。

引发地磁暴,影响电力系统‌:

太阳风暴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引发地磁暴。地磁暴会导致电力系统的过载和变压器故障,甚至可能造成大规模停电事件。

例如,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因太阳风暴引发的地磁暴导致电网瘫痪,600万人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度过了9个小时。

影响卫星和航天器‌:

太阳风暴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可能进入卫星轨道,对卫星和其他空间飞行器造成损害。这些粒子可能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引发错误的指令,或者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

太阳风暴还可能增加低轨卫星的大气阻尼,使它们提早坠落。

影响气候和气象‌:

太阳风暴可能影响气候变化,例如引起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虽然这种影响相对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但已有研究表明太阳活动与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风暴携带的大量带电粒子可能在地球的两极聚集,增加穿越极区的航空乘客的辐照剂量,从而影响健康。

对于在空间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来说,若遭遇到高能粒子流,他们的生命安全可能会受到威胁。

加拿大北极圈内出现的粉色极光与太阳风暴有关,但将其称为“太阳风暴新形态”缺乏依据,

粉色极光的形成机制‌:粉色极光由太阳活动引发的地磁暴促使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及大气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其粉紫色视觉效果源于低层氮分子碰撞产生的蓝紫色光与高层氧原子红光的混合。该现象本质是太阳活动引发的常规光学效应,而非新形态的太阳风暴。

观测记录与科学解释‌:2025年6月2日,黑龙江省密山市、佳木斯市等地出现大面积粉紫色极光,系由5月31日M8.1级太阳耀斑引发特大地磁暴导致。此次极光现象符合太阳活动周期与地磁暴相互作用机制,未体现突破性科学发现。

太阳风暴的周期性特征‌:太阳活动呈现约11年的周期变化,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自2019年开始,2024至2025年为高发期。该周期内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现象频繁发生,粉色极光作为空间天气事件的表现之一,属于正常自然现象。

现有研究框架的局限性‌:当前科学界对太阳风暴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已相对完善,通过地面望远镜、空间卫星等设备可实时追踪太阳活动。若存在"新形态"太阳风暴,需突破现有太阳活动分类标准(如耀斑分级、日冕物质抛射速度等),但目前未发现相关颠覆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