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当虚拟地块长满电子杂草:杭州元宇宙房产中介跑路事件全记录

一、荒诞现场:价值百万的"电子荒地"

2025年7月,杭州未来科技城某元宇宙平台办公室门前,三十余名投资者举着"还我数字家园"的标语抗议。他们购买的虚拟地块在平台"元居客"跑路后,从精心设计的3D别墅变成了杂草丛生的废弃空间——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杂草以每天2厘米的速度"生长",甚至出现程序漏洞导致的诡异闪烁。

"我花了80万买的西湖数字孪生地块,现在连登录按钮都失效了。"前阿里程序员张明(化名)展示的购买合同显示,该地块曾承诺"永久产权"与"年化收益15%"。平台失联后,投资者发现其持有的NFT地契实为未经区块链验证的JPEG图片。

67909f1bacc0a16c36261296bc37f2c8.jpeg

二、骗局解剖:精心设计的"三层套路"

1. 概念包装术

本土化叙事:以"数字杭帮菜博物馆""云栖大会分会场"等杭州元素吸引本地投资者

名人站台:伪造与某浙商大佬的"战略合作"海报(后经证实为PS合成)

技术障眼法:使用UE5引擎渲染的沉浸式看房系统,掩盖底层链未接入的事实

2. 资金盘特征

采用"推荐返现+限时抢购"模式,后期推出"虚拟学区房"概念

资金流向追踪显示,55%款项用于营销返利,30%转入境外账户

3. 法律灰色地带

合同条款中"虚拟资产"被定义为"服务体验套餐"

收款主体为海南某空壳公司,与运营主体无股权关联

三、行业震荡:元宇宙地产的信任危机

事件引发连锁反应:

杭州网信办约谈6家同类平台

国内主流元宇宙平台集体下架"转售功能"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紧急出台《虚拟不动产交易指引》

"这本质是披着科技外衣的庞氏骗局。"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伟指出,"当前虚拟地块的'稀缺性'完全由平台操控,缺乏真实应用场景支撑。"

四、受害者群像:谁在购买电子乌托邦?

人群特征

占比

典型诉求

科技从业者

42%

资产数字化配置

房产投资者

33%

规避限购政策

00后创业者

18%

打造虚拟品牌旗舰店

退休人员

7%

子女推荐的"稳妥投资"

五、维权困局:当代码成为法外之地

技术障碍:涉事平台服务器位于开曼群岛,数据清除率达97%

司法困境:杭州互联网法院受理的18起案件中,9起因"被告主体不明确"被驳回

新型诈骗认定:检察官透露可能援引《刑法》第224条"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记者手记】杂草之下的元宇宙真相

那些疯狂生长的电子杂草,恰是虚拟经济野蛮生长的隐喻。当我们在现实世界尚未解决住房问题时,有些人已在用真金白银购买数字海市蜃楼。这场闹剧暴露出三个深层问题:

技术信仰异化:对区块链的盲目崇拜演变为新型投机主义

监管滞后性:Web3.0创新速度与立法效率的世纪性落差

焦虑转移:现实世界资产荒催生的虚拟避险需求

(本文记者:王未来 编辑:李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