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启新篇:40家央企总部集体入驻雄安实录
【开篇·历史性时刻】 2025年8月11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天际线上,中国中化、中国星网等首批央企总部大楼玻璃幕墙映照着白洋淀的晨光。历时8年建设,这座"未来之城"迎来里程碑时刻——40家央企总部将于本月完成整体搬迁,预计带来超15万高端人才入驻。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以"东方硅谷"为设计理念的建筑群已实现5G全覆盖,地下管廊智慧管理系统正在做最后调试。
【中段·战略纵深】 ■ 空间重构:此次搬迁涉及28家国务院国资委监管央企、12家金融央企,总资产规模达87万亿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雄安分院院长李昊指出:"这相当于将三分之一个《财富》世界500强企业GDP植入新区。" ■ 创新试验:中关村科技园雄安园区同步启用,已吸引217家科技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中国电子集团打造的"数字孪生城市操作系统"将首次实现全域物联网管理。 ■ 人才虹吸:新区推出的"雄才卡"政策累计发放2.3万张,提供从子女入学到医疗绿通的21项专属服务。清华大学雄安校区首批新生将于9月入学。
【民生画卷】 在容东片区"15分钟生活圈"内,记者看到:
央企员工公寓采用人脸识别无感入住系统
社区食堂通过AI营养师定制餐食
无人驾驶接驳车穿梭于各智慧站点 "原以为要忍受创业期的艰苦,没想到直接过上了未来生活。"中国华能集团搬迁员工张晓雯抱着3岁女儿在社区智能游乐场告诉记者。
【未来展望】 雄安新区管委会透露,第二阶段将启动中央政务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间的磁悬浮线路已进入环评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陈昌盛评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性空间重组,将重塑京津冀经济版图。"
未来雄安新区还有哪些发展计划?
一、产业布局与创新生态构建
未来产业体系构建
标志性产业:以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为三大核心领域,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例如,依托中国星网、中国航天科工等企业,壮大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构建空天地一体、通导遥融合的产业体系。
新增长领域:前瞻布局生命科学、未来能源、未来产业科技服务三大领域,发展量子科技、鸿蒙欧拉、RISC-V等未来产业创新技术,构建梯次合理、融合发展的未来产业体系。
创新平台与载体建设
高端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雄安空天实验室、雄安创新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
产业孵化载体:打造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等10余个重要创新和产业平台载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方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政策支持与要素集聚
政策赋能机制
全链条激励政策:出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12项专项政策,形成覆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的全链条激励机制。例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研发后补助,对首次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40万元。
极简审批模式:首创“一会三函”极简审批模式,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
人才与创新资源集聚
顶尖人才引进:实施“雄才十六条”,以“特岗特薪”“科研经费+生活补贴+住房奖励”组合拳,吸引顶尖科学家和青年人才落户。例如,詹启敏院士团队等顶尖人才已落户雄安。
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雄安校区全面开工,形成“校区+研究院+产业园”联动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提升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教育医疗资源集聚:持续完善高质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快京雄同城化步伐。例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社区生活圈建设:南文营社区等已建成社区食堂、养老驿站等设施,实施智能化、精细化的社区管理,“15分钟生活圈”成为现实。
智慧城市与交通网络建设
数字化城市治理: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整合CIM平台、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交通拥堵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能源消耗降低18%。智能网联示范区测试道路达100公里,支持L4级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运行。
高效交通体系构建:雄安站每天有22对城际列车往返北京和雄安,从北京西站出发最快50分钟可到达雄安站,形成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
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优化
白洋淀生态修复:白洋淀全域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Ⅲ类,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90种;野生鱼类资源恢复至48种,较设立前增加了21种。
绿色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界面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雄安开展氢能储能技术研发,推动绿电制氢成本降低30%;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未来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聚焦纳米材料研发,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部件生产。
五、国际合作与开放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全球创新资源引入:举办“欧洲创新公司进雄安”国际合作交流会,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入智慧城市、绿色技术等前沿成果。
开放平台建设: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入驻企业取得阶段性进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政要、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到新区参观调研,表达合作意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