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粒芝麻的功耗驱动智能视觉系统?揭秘颠覆性神经形态芯片


一、历史性突破现场

2025年8月10日凌晨3点,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当大屏幕上跳出"0.16fJ/Spike"的测试数据时,研究团队相拥而泣——这个数字意味着他们研发的"灵思2.0"神经形态芯片,以超越第二名英特尔Loihi2芯片8倍的能效比,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插入背景对比:传统AI芯片执行图像识别需50瓦功率,而同等任务下"灵思2.0"仅需0.05瓦,相当于一颗芝麻燃烧释放的能量)

770ab891d1027f032708d7838f22a7d2.jpeg


二、类脑计算的革命性设计

1. 仿生神经元架构

芯片采用"脉冲神经网络+忆阻器"的混合架构,模仿人脑突触可塑性特性。其独创的"多尺度时空编码"技术,使得单个计算单元能同时处理时间序列和空间特征数据。

(专家解读:清华大学施路平教授用"高速公路立体枢纽"比喻其数据处理效率)

2. 材料革命

团队突破性地将二维半导体材料与铁电材料结合,在原子级厚度实现存算一体,使突触单元体积缩小至7nm³,仅为传统设计的1/500。


三、改变未来的应用图景

医疗领域:植入式癫痫预警设备续航从3天延长至2年

物联网:让传感器节点实现终身免维护(演示案例:故宫古建监测系统)

航天探索:为深空探测器提供强抗辐射的自主决策能力


四、七年磨一剑的科研故事

团队负责人张教授透露,2018年首次实验时芯片发热严重到"能煎鸡蛋"。通过引入生物散热原理——模仿人类汗腺的微流体冷却系统,最终将温控能耗降低92%。

(感人细节:博士生李同学为观察材料结晶过程,连续72小时守在电镜室)


五、国际学界反响

MIT神经形态工程中心主任Prof. Smith评价:"这标志着AI硬件开始真正向生物智能的效率逼近。"据悉,该成果已入选《Nature》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候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