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三周年 课外培训转型成效显著
双减政策如何缓解家长焦虑?
规范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学校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作业难度不超国家课标。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学足学好:
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
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
强化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深化考试改革,减轻学生考试压力:
准确把握考试功能,通过考试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
合理运用考试结果,采用不排名、不公布、不贴标签的“三不”做法,杜绝选拔性的考试结果运用。
加强学习过程评价,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随堂练习、实践活动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推动教育均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各地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
引导家长观念转变,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学校和教师通过个别谈心、沟通等方式,引导家长从聚焦考试成绩转变为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家长要信任和支持学校、教师,关注培养自己孩子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积极参加家长会、公益讲座等活动,明确“双减”政策的意义,提升自身科学育儿观念。
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一、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经济负担减轻:“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市场得到有效整治,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减少,家长无需再为孩子支付高昂的校外培训费用,经济压力得到极大缓解。
时间负担减轻:政策要求学校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这使得家长无需再为孩子检查、批改大量作业,减轻了时间负担。
二、推动家长教育观念转变
注重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促使家长重新审视孩子的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培养,而非单纯追求学科成绩。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提升。
增强家庭教育责任感:政策强调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
三、促进家校共育
加强沟通与合作:“双减”政策下,学校和家庭成为孩子教育的两大重要阵地。家长需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状况,与教师共同探讨培养孩子的方法和策略。
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校共育,家长和学校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也可以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
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增强家庭教育针对性:“双减”政策下,孩子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选择空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丰富家庭教育方式:政策鼓励家长采用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亲子阅读、户外运动、社会实践等。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和知识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