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数量首破150只

截至2025年8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稳定栖息的野生东北虎数量已突破150只‌,较2021年试点结束时的50只增长近3倍,标志着我国东北虎种群进入加速恢复期。这一数据基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的长期监测成果,结合智能红外相机、卫星追踪等科技手段形成科学评估。

f7fc8f497203aee05d5a1beed27006e0.jpg

核心数据与增长趋势

2015年试点前‌:野生东北虎仅27只,濒临灭绝边缘。

2021年试点结束‌:数量增至50只以上,恢复速度加快。

2025年最新监测‌:突破150只,年均增长率超20%,形成多个稳定繁殖家族。

增长驱动因素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国家公园划定1.41万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恢复森林植被,猎物种群(如梅花鹿、野猪)数量增长1倍以上,为东北虎提供充足食物。

反盗猎与社区共管‌:猎套遇见率下降98%,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减少人虎冲突,周边社区参与保护积极性提升。

跨国合作保护‌:中俄联合开辟290余处边境动物通道,东北虎跨国迁徙畅通,基因交流增强种群活力。

科技赋能保护

“天地空”监测系统‌:2.1万台智能红外相机实时回传数据,AI识别技术精准追踪个体活动。

遗传学研究‌:通过粪便、毛发样本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指导保护策略优化。

未来挑战与展望

栖息地连通性‌:需进一步打通东北虎向长白山腹地扩散的生态廊道,扩大种群分布范围。

气候变化应对‌:研究极端天气对东北虎生存的影响,完善应急保护预案。

国际合作深化‌:推动中俄蒙跨境东北虎保护网络建设,实现更大范围生态协同。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标杆,也为全球大型猫科动物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未来东北虎种群有望进一步恢复,重现“虎啸山林”的生态盛景。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生态修复措施

一、栖息地修复与优化

自然修复与人工辅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天桥岭和绥阳各选择600公顷土地,将不适合虎豹生长的栖息地进行人工带状采伐,恢复草本植物,为野猪、梅花鹿和狍子等有蹄类动物提供食源。通过自然演替的方式逐渐形成顶极群落,逐渐过渡为虎豹比较喜欢的针阔混交林。

植被恢复与生态廊道建设‌:恢复栖息地11.3公顷,种植蒙古栎、红松、水曲柳等3万余株。每年割打边境隔离带413.64公顷,以推动生态廊道建设,提升栖息地连通性。

人工林改造‌:与中科院联合进行科学评估,逐步将人工林改造成适合于虎豹栖息和生活的针阔混交林,优化生存环境。

二、物种保护与恢复

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衍‌:投入资金维修改造野生动物救助站,救助狍子、野猪、梅花鹿等动物,促使种群数量稳步回升。监测数据显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东北虎、东北豹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棕熊、马鹿、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种群也有恢复性增长。

猎物种群恢复‌:通过保护和恢复猎物种群,如野猪、梅花鹿等,为东北虎豹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改善其栖息环境。

三、监测监管与预警体系

“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科学布设实时传输相机、远红外相机、监控卡口等设备,有效提升监测能力。该系统能够精准捕捉到野生动物的活动踪迹,获取大量珍贵的数据,为公园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坚实的技术和数据支撑。

人虎冲突预警与防范‌:在虎豹公园核心村屯建设人虎冲突预警体系和物理围栏,落实野生动物肇事损害补偿制度和野生动物伤害保险机制。投资建设物理围栏防范工程试点,降低居民与野生动物的相遇风险,切实维护村屯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社区共建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选聘园区内原住居民从事虎豹公园内自然资源管护巡护、科普教育服务、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增加原住民收入,推动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替代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禀赋,通过生态体验、政策资金扶持、三产融合等方式,引导公园内原住居民发展替代产业。初步形成以黑木耳、蓝莓、桑黄等为代表的种植业,以黄牛圈养为代表的养殖业,以及以绿色生态游、红色文化游、乡村民俗游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业。

五、政策保障与执法监督

政策制定与执行‌:将虎豹公园建设纳入党政工作报告,重点规划项目建设、生态保护和绿色持续发展等内容。制发相关文件,通过强有力的督导工作,使公园建设始终处于高速推进状态。

执法监督与打击违法‌:市林草局联合市检察院、市法院制发相关意见,以法律手段保护国家公园资源资产安全,有力震慑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推进园区内矿业权退出和小水电处置工作,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