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算法撞上教务手册:00后大学生用代码改写选课规则

导语

2025年秋季学期伊始,XX大学教务处副主任王琳面对办公桌上持续报警的服务器监控屏,发现了一个令所有教务人员头皮发麻的事实——该校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陈启明开发的"智选课"AI系统,正在以每秒300次的请求模拟量,替5000名学生完成课程预选。这个本该引发震怒的"黑客行为",却因系统表现出的惊人合理性,让教务处连夜召开了建校以来首次"学生技术听证会"。

55e5bd33667b21f0bfbf7a88d2da98c1.png

事件核心

技术颠覆传统
该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年课程数据,建立"教师评分-课程容量-时间区位"三维模型,在官方选课通道开放前72小时,就为使用者生成最优选课方案。测试数据显示,使用该系统的学生选课满意度提升47%,热门课程中签率提高至传统方式的2.3倍。

教务处的戏剧性转变
从最初的"立即封禁"到最终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教务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 技术恐慌期(8.17-8.19):误判为恶意攻击,紧急联系网安部门

  2. 数据验证期(8.20-8.22):对比发现系统排课冲突率仅为人工的1/8

  3. 合作开发期(8.23至今):将系统纳入官方选课平台测试模块

人物特写

"我们只是用Python给教务处写了封情书"——开发者陈启明展示其团队在系统中埋设的"教务规则理解层",该模块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转化276页的《教务管理规程》为算法可识别的约束条件。

时代启示

这起事件折射出高等教育管理的范式转变:当Z世代的技术直觉遇上传统管理体系,碰撞产生的不仅是火花,更可能是照亮体制优化的探照灯。据悉,已有7所985高校向该团队抛出橄榄枝,而XX大学教务处最新公告显示,下学期将试点"AI选课学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