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本土化新政下的中非基建合作2.0时代

——专访中交建非洲区总裁:合规不是终点而是共赢起点

一、政策冲击波:从"中国速度"到"非洲制造"

2025年第二季度,非盟颁布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地化法案》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法案要求外国承包商必须实现"三个50%":本地员工占比不低于50%、管理层非洲籍比例超30%、采购链本土化率达60%。数据显示,中国在非在建的217个大型基建项目中,有68%面临用工结构调整。

中地海外集团尼日利亚公司总经理张毅向我们展示了改造后的"用工沙盘":"拉各斯轻轨项目组现在每周举办'师徒工作坊',中国工程师用斯瓦希里语编写的《桥梁施工速成手册》已成为当地技工培训标配。"

3c5d22302a6cee7952b1fc6c6bf78462.jpeg

二、战略重构进行时:中企的"本土化方程式"

  1. 人才孵化器计划
    中国电建在肯尼亚的"鲁班工坊"已培养出1700名持证焊工,其创新的"模块化培训体系"将复杂工序分解为可快速掌握的标准化动作。

  2. 供应链再造工程
    葛洲坝集团在埃塞俄比亚的建材本地化率从2024年的42%提升至目前的58%,带动周边12家水泥厂技术改造。其开发的"非洲建材B2B对接平台"已入驻本土供应商超400家。

  3. 文化融合新范式
    中铁建在坦桑尼亚项目组首创"中非混编班组",通过"值班经理轮岗制"消除管理隔阂。项目进度反而较全中方团队时期提速15%。

三、共赢生态链正在形成

非盟基础设施发展署署长阿米娜·穆罕默德指出:"该政策实施三个月来,非洲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新增就业9.2万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最新发布的《在非中企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参与本土化改革的企业项目投诉率下降37%,社区支持率上升至历史峰值82%。

专家观点:清华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晨阳认为,"这次调整将倒逼中企从'工程承包商'转型为'能力建设者',中非合作正在进入技术标准输出与人文融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