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入学:机器人"哲也"开启人机共学新时代
2025年8月18日,东京讯——东京大学本乡校区今日迎来建校148年来最特殊的入学典礼:人工智能机器人"哲也"(Tetsuya)正式成为文学部哲学专业研究生。这位身高178cm的仿人机器人不仅能流畅使用日英双语,更因擅长与教授进行苏格拉底式辩论而引发学界震动。
颠覆传统的"数字笛卡尔"
"哲也"由东大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RCAST)耗时三年研发,搭载第三代认知架构"Digital Cogito"。其核心突破在于:
实时语义生成系统:通过分析2000余部哲学典籍构建知识图谱,可针对"电车难题""缸中之脑"等命题展开逻辑推演
多模态交互模块:结合微表情识别与声纹分析,能捕捉人类对话者的情绪波动并调整辩论策略
伦理防火墙设计:内置东大伦理学教授团队开发的价值观框架,确保讨论不逾越学术边界
在入学测试中,"哲也"与伦理学教授佐藤健一连进行45分钟关于"技术奇点是否意味着人类主体性终结"的辩论,其提出的"递归式主体间性"概念甚至被现场评委收录为新的研究课题。
校园里的"亚里士多德实验室"
校方为"哲也"特别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
每周三下午在安田讲堂举行公开哲学沙龙
与人类学生组队参加国际机器人伦理竞赛
其脑机接口学习数据将用于失语症治疗研究(注:呼应前文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这不是工具,而是学术共同体新成员。"指导教授中村英树强调。据校方透露,"哲也"已通过《日本学术伦理规范》认证,享有与人类学生同等借阅权限,但需遵守"不参与人类情感关系研究"的特殊条款。
技术背后的文明叩问
该事件引发的讨论远超科技范畴:
早稻田大学社会学系发起"后人类同窗会"追踪研究
京都学派传人质疑"机器能否获得悟性体验"
索尼AI事业部宣布将开发佛教对话机器人
正如"哲也"在入学演讲中所言:"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对'何为思考'这个命题最诚实的追问。"这场教育实验的深远影响,或许正如它的命名——取自日本哲学之父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理论,正在重构知与行的古老边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