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夜间闭馆后监控拍到画中人眨眼”这一说法缺乏确凿证据,极可能是虚构热点新闻或网络谣言。从科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画作是静态的,不可能出现眨眼等动态行为...
“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夜间闭馆后监控拍到画中人眨眼”这一说法缺乏确凿证据,极可能是虚构热点新闻或网络谣言。
从科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画作是静态的,不可能出现眨眼等动态行为。即使监控摄像头出现故障或异常,也不太可能捕捉到如此离奇的画面。在艺术和文化历史领域,并没有关于《蒙娜丽莎》画作存在特殊技术或效果能让观察者看到画中肖像眨眼的记载。
此类说法在网络上传播,往往是为了吸引眼球或制造热点。在互联网时代,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容易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迅速扩散,成为一种网络现象。然而,这种缺乏事实依据的说法很容易被揭穿,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科学常识和艺术历史知识。

卢浮宫对《蒙娜丽莎》有何特别保护?
卢浮宫对《蒙娜丽莎》采取了多重特别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防弹玻璃保护:
自1956年《蒙娜丽莎》遭受硫酸和石头破坏后,卢浮宫为其加装了防弹玻璃。2019年,卢浮宫又更换了新的、更透明的防弹玻璃,不仅提升了保护等级,还让游客能更清晰地观赏这幅名画。
硬质栏杆隔离:
在《蒙娜丽莎》画作前设置了硬质栏杆,将游客与画作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游客过于接近或触碰画作。
严格的安保措施:
卢浮宫对《蒙娜丽莎》实施了严格的安保措施,包括在画作附近安排安保人员巡逻,以及通过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对画作进行实时监控。
环境控制:
为了保护《蒙娜丽莎》不受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的影响,卢浮宫将其放置在透明的安全保护展柜中,并严格控制展柜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蒙娜丽莎》的环境控制参数:
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50%RH。由于《蒙娜丽莎》是用油彩在杨木质板上绘制而成,适当的湿度水平对于作品的保护至关重要,湿度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杨木质板的收缩和膨胀,历经500年以后,杨木质板确已出现翘曲迹象,因此需将相对湿度维持在50%RH。
温度:保持在21℃。玻璃橱窗配备优异的空气处理系统,使周围的墙和木桌内的空气通过玻璃橱窗循环,以保持所需的相对湿度和温度水平。
光照:
日常模式:200lux(整体)+450lux(画作)。
高峰模式:智能调升至600lux(配合观众流动)。
维护模式:自动切换至50lux UV-Free照明。
《蒙娜丽莎》的环境控制参数有何历史变化?
《蒙娜丽莎》的环境控制参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并趋于稳定,目前主要参数为相对湿度50%RH、温度21℃:
早期环境控制情况
在早期,由于技术水平和保护意识的限制,《蒙娜丽莎》的环境控制可能并不完善。画作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画布上越积越厚的清漆膜无法清除,画面变黄变暗,正在失去光华,传统的润色处理方法也无法阻止其迅速老化。
现代环境控制参数的确定与实施
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50%RH。由于《蒙娜丽莎》是用油彩在杨木质板上绘制而成,适当的湿度水平对于作品的保护至关重要,湿度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杨木质板的收缩和膨胀,历经500年以后,杨木质板确已出现翘曲迹象,因此需将相对湿度维持在50%RH。
温度:保持在21℃。通过先进的空气处理系统,让空气穿过玻璃橱窗在周围墙壁和木质桌面之间循环,确保达到最佳相对湿度与温度水平。
光照:日常模式为200lux(整体)+450lux(画作);高峰模式智能调升至600lux(配合观众流动);维护模式自动切换至50lux UV-Free照明。安装在木质桌面上的两层硅胶也可为相对湿度波动提供补偿。
环境控制参数的监测与维护
监测设备:在画像后面的玻璃橱窗内部安装有两只维萨拉HMT333湿度与温度信号变送器,一只位于蒙娜丽莎的右手附近,另一只在靠近其右眼的位置,用于实时监测相对湿度和温度。
定期检查:玻璃橱窗每年打开一次,对所有监测设备和装置进行周密检验,以确保《蒙娜丽莎》安然无恙。然后玻璃橱窗将重新密封,《蒙娜丽莎》被重新放回其先进的玻璃陈列橱窗内持续1年。
《蒙娜丽莎》的保存历史经历了诸多波折,
早期保存与流转
创作与收藏:《蒙娜丽莎》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完成,据信是在佛罗伦萨时期为一位名叫Lisa Gherardini的贵妇绘制的一幅画像。自其问世以来,这幅画便以其神秘的微笑、精细的绘画技巧和深邃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观赏者的目光。随着时间的流逝,《蒙娜丽莎》几经易手,曾一度成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私人收藏。1518年左右,列奥纳多·达·芬奇应法国国王之邀前往法国,并将《蒙娜丽莎》带到了那里。据说,国王对其钟爱有加,甚至将其挂在自己的卧室中,每日欣赏。之后,随着历代法国君主的更迭,这幅画作也成了皇家收藏的一部分。
卢浮宫收藏:1797年,《蒙娜丽莎》正式成为卢浮宫的永久藏品,从此开始了它在卢浮宫长达两个世纪以上的展览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娜丽莎》在卢浮宫内的位置也发生过数次变化。起初,它被放置在杜伊勒里宫的阿波罗长廊展出,后来随着博物馆的扩建,又被移至拿破仑三世翼楼的西班牙厅。直到二十世纪初,经过一系列精心规划和布局调整,卢浮宫专门为《蒙娜丽莎》设置了一个独立的展厅,确保其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展示效果。
遭遇破坏与盗窃
盗窃事件:1911年8月21日,一位名叫文森佐·佩鲁贾的意大利装修工人从卢浮宫偷走了《蒙娜丽莎》,将它藏于自己的床下。直到两天后,才有人发现这幅画被偷走了。两年后,这起案件终于水落石出,原来是一名前卢浮宫员工出于爱国情绪,意图将这幅画带回意大利。1913年,《蒙娜丽莎》重归卢浮宫。
破坏事件:1956年堪称《蒙娜丽莎》的灰暗时光,那一年,它遭一名破坏者泼硫酸,下部严重损坏,几个月后又遭另一名破坏者投掷石块,导致局部颜料脱落。
二战期间的保护
艺术品逃亡:1939年8月28日,一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50幅名画踏上颠沛流离的旅程,开启法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品逃亡。当时距离二战爆发仅差几天,巴黎各个博物馆的馆长们考虑到一战的前车之鉴,提前酝酿将博物馆内艺术品分期转移到外省隐蔽的计划。对于《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工作人员对它呵护有加,不仅在它的画框左边标注了三个红点,还用厚厚的天鹅绒将它紧紧包裹起放进一个特制的框,进而放进一个双层白杨木匣子里。直到1945年6月,《蒙娜丽莎》才结束逃亡回到巴黎。两年后,随着卢浮宫的重新开放,《蒙娜丽莎》重返公众视野。
现代保护与展示
防弹玻璃保护:自1956年《蒙娜丽莎》遭受破坏后,卢浮宫为其加装了防弹玻璃。2019年,卢浮宫又更换了新的、更透明的防弹玻璃,不仅提升了保护等级,还让游客能更清晰地观赏这幅名画。
硬质栏杆隔离:在《蒙娜丽莎》画作前设置了硬质栏杆,将游客与画作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游客过于接近或触碰画作。
严格的安保措施:卢浮宫对《蒙娜丽莎》实施了严格的安保措施,包括在画作附近安排安保人员巡逻,以及通过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对画作进行实时监控。
环境控制:为了保护《蒙娜丽莎》不受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的影响,卢浮宫将其放置在透明的安全保护展柜中,并严格控制展柜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本文为chigua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版权和出处:http://726g.com/post/145902.html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