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深山惊现"嫦娥葛根":30斤天然雕塑引全民围观

一、神话照进现实的发现时刻

2025年8月18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村民黄大勇在海拔1200米的原始次生林中,意外挖出一株重达30.4斤的野生巨型葛根。这株生长超20年的珍稀葛根因独特的造型迅速走红——其主根盘曲如飞天仙女,侧根舒展似广袖流云,与《嫦娥奔月》神话中的经典形象高度吻合。经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专家现场鉴定,该葛根不仅形态罕见,其药用成分含量更是普通葛根的3倍以上。

3b9807adfb002ed4234327dbe8b445bc.png

二、自然奇迹背后的科学密码

(1)地质气候孕育奇观

乐业县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溶隙水系与腐殖土层,为葛根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当地年均18℃的气温和2000毫米的降雨量,造就了这批"葛根王"的巨型体态。林业专家指出,这种拟人化形态是根系在岩石缝隙中适应性生长的结果。

(2)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葛根在壮族文化中素有"地参"美誉,此次发现恰逢中秋前夕,其神话造型引发网友二次创作热潮。抖音平台#嫦娥葛根话题播放量已突破2亿次,衍生出泥塑、剪纸、光影秀等多种艺术再创作。

三、乡村振兴的意外机遇

  1. 生态旅游新热点
    发现地陇槐村单日游客量激增300%,当地紧急修建观景步道与科普长廊。村委会计划将每年8月18日设为"葛根文化节"。

  2. 农产品增值链条
    乐业县已为"嫦娥葛根"申请地理标志认证,开发出葛根月饼、葛根茶等系列产品,预估年产值可增加500万元。

  3. 非遗传承新思路
    壮族麽公经书《布洛陀》中记载的葛根药用价值,正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得年轻群体关注。自治区非遗中心拟将葛根采收仪式列入保护名录。

四、专家视角的多维解读

  • 民俗学家韦志远:"这是自然造物与集体记忆的共鸣,说明神话原型仍活跃在当代审美中"

  • 生物学家岑教授:"建议建立野生葛根基因库,这类特殊形态对研究植物行为学有重要价值"

  • 电商观察员李敏:"农产品+文化IP的爆款模式,为乡村特产营销提供了教科书案例"

(现场见闻)当夕阳为"嫦娥葛根"披上金纱时,76岁的壮族歌师黄阿婆即兴唱起古调:"葛根牵着月亮走喂,仙女落在山里头..." 稚嫩的童声和音中,一段新的民间传说正在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