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深夜惊现"爱因斯坦"?揭秘我校物理系学生的硬核夜宵
【导语:一盏不灭的灯】
2025年8月19日凌晨2:15,保安老张例行巡逻时,物理楼3层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明亮。推门看见的震撼一幕:泡面热气氤氲中,顶着爆炸头的身影正用电磁感应装置加热铁板烧,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竟与炒粉翻动的节奏完美同步——这魔幻现实主义场景,正是我校物理系"量子干饭小组"的日常。
【现象溯源:科研人的生存智慧】
经调查,这个由7名本科生自发成立的"夜宵攻坚组",已开发出多项跨学科美食方案:
麦克斯韦炒锅:利用电磁炉原理改造实验器材,精准控制受热面
薛定谔的泡面:通过热力学公式计算最佳焖泡时长
费曼零食柜:用概率模型预测不同零食被顺走的可能性
组长王同学(应用物理专业)演示如何用激光测距仪判断油温:"当油滴落下的衍射图案呈现明显艾里斑时,就是下肉片的最佳时机。"说着给示波器接上温度传感器,屏幕立即显示完美的油炸曲线。
【意外走红:科学精神的另类表达】
该事件被同学拍下上传抖音后,#实验室爱因斯坦#话题阅读量突破800万。视频中他们用分光计分析奶茶糖度、拿傅科摆演示烤肠翻面的场景,被网友评价为"最硬核的吃播"。
"我们只是在验证能量守恒定律。"成员李同学指着餐后整齐的仪器解释道,"食物化学能最终都转化成了推公式的脑力。"
【教授点评:教育的温度】
物理系主任周教授对此现象给出专业解读:"这体现了物理思维的迁移能力。当年费米在核反应堆旁烤蘑菇,现在我们的学生在光学平台煮火锅,本质都是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据悉,系里正考虑将《实验器材烹饪安全指南》纳入新生培训。
(记者 张明阳 摄影 陈快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