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再提速:阿根廷全面采用人民币结算原油进口的战略解析

一、里程碑事件背景

2025年8月21日,阿根廷经济部正式宣布即日起所有进口原油贸易将采用人民币结算。这是继2023年阿中扩大货币互换协议后,首个拉美主要经济体在能源领域实现100%本币结算的案例。根据海关数据,阿根廷年均进口约1200万吨原油,此前美元结算占比达92%。

二、破局动因三重奏

美元流动性危机
阿根廷外汇储备目前仅剩315亿美元,较2024年峰值下降41%。央行数据显示,使用人民币结算预计每年可节省18亿美元外汇消耗。

能源安全博弈
中石化已与阿根廷国家石油公司(YPF)签订十年期供应协议,采用"人民币定价+上海原油期货挂钩"的创新模式,规避布伦特原油的美元溢价。2078fafaa285de7ba9e04ecc540afd12.jpeg

地缘经济布局
中国在阿根廷锂矿、光伏等领域的累计投资已达247亿美元,能源结算本币化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卡洛斯·门多萨指出:"这实际构建了从资源开采到终端消费的人民币闭环"。

三、全球能源贸易范式转移

比较维度

传统美元体系

人民币新机制

结算周期

T+2工作日

实时跨境支付系统(CIPS)

汇率风险

双重转换(本币-美元-本币)

直接本币互换

融资渠道

国际债券市场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四、连锁反应预测

短期:巴西、秘鲁等国农产品出口商已开始要求部分人民币结算

中期:上海原油期货持仓量有望突破30万手,形成"亚美双基准"格局

长期:或加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权重调整

阿根廷尚未宣布使用人民币结算全部进口原油

一、阿根廷扩大人民币结算的背景与进展

政策突破
2023年4月,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宣布,该国将使用人民币结算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替代美元支付。此举旨在缓解美元储备压力,并加速中阿贸易流程。当时预计,阿根廷4月将用人民币支付价值约10.4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5月起每月支付规模达7.9亿至10亿美元。

经济动因
阿根廷因历史性干旱导致农产品出口锐减,叠加大选前政治不确定性,美元储备处于“临界水平”。通过与中国扩大货币互换协议,阿根廷强化了外汇储备,并激活了可支配额度。人民币结算的引入,直接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提升了贸易效率。

实际成效
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订单审批周期从180天缩短至90天,显著加快了阿根廷自中国进口商品的节奏。同时,中阿货币互换协议的深化,为阿根廷提供了更灵活的外汇管理工具,增强了其应对国际收支波动的能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趋势

全球地位提升
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接入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等地的核心外资银行,全球服务网络覆盖实现历史性跨越。

多边合作深化
中国与巴西、俄罗斯等国已实现本币结算,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与中国企业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完成人民币结算的天然气采购交易。这些案例表明,人民币在能源、大宗商品等关键领域的结算使用正逐步扩大。

政策支持强化
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推动更多银行加入CIPS,扩大其全球网络覆盖。同时,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为人民币计价的全球贸易、航运及投融资提供安全高效的结算清算服务。

三、阿根廷使用人民币结算原油的前景与挑战

潜在可行性
阿根廷作为能源进口国,若未来与中国在原油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将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在能源市场的地位。此举可能基于中阿货币互换协议的深化,以及双方对降低汇率风险、提升贸易效率的共同需求。

实施障碍
原油贸易涉及全球定价体系、美元结算惯性及地缘政治因素。阿根廷需与中国、OPEC等产油国及国际金融机构协调,以解决结算机制、汇率对冲及资金流动性等问题。

未来路径
若阿根廷成功推进人民币结算原油,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里程碑。此举可能引发其他拉美国家效仿,推动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的使用。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中阿双方在政策、金融及市场层面持续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