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溯:甜蜜陷阱背后的过敏危机

2025年7月中旬,上海某三甲医院接诊数例严重过敏患者,共通点是均食用过比利时进口的"金皇冠"系列巧克力。经海关总署紧急检测,涉事批次巧克力中检出0.3%的榛子蛋白成分,但外包装仅标注"可能含乳制品",未按中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明示坚果过敏原。

调查实录

受害者画像

32岁设计师林女士食用后出现喉头水肿,送医时血氧饱和度仅82%

5岁男童因生日蛋糕含涉事巧克力导致过敏性休克

累计上报病例涉及沪苏浙皖等9省市

供应链溯源
该产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入境,生产商Van Houten公司在欧盟备案的生产线同时加工坚果类产品,但未实施有效隔离。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驻比办事处调查发现,其清洁记录存在6处操作不规范。

行业震荡波

监管升级
海关总署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巧克力实施100%开箱查验,已拦截3批次问题产品。市场监管总局拟将过敏原标注纳入跨境电商负面清单。

f2d0d3712ae5e87b54f3aed3d3151103.png

企业应对
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平台紧急下架涉事品牌12个SKU,盒马推出"过敏原安心购"专项检测服务。

专家视点

"过敏原隐瞒比添加剂超标更危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梁教授指出:"坚果过敏患者中约15%会发生致命性过敏反应,食品企业必须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过敏原追溯体系。"

消费者自救指南

购买进口巧克力时认准中文背标"致敏物质提示"栏

首次尝试新产品前进行"皮肤点刺试验"

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如Epi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