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溯:甜蜜陷阱背后的过敏危机2025年7月中旬,上海某三甲医院接诊数例严重过敏患者,共通点是均食用过比利时进口的"金皇冠"系列巧克力。经海关总署紧...
事件回溯:甜蜜陷阱背后的过敏危机
2025年7月中旬,上海某三甲医院接诊数例严重过敏患者,共通点是均食用过比利时进口的"金皇冠"系列巧克力。经海关总署紧急检测,涉事批次巧克力中检出0.3%的榛子蛋白成分,但外包装仅标注"可能含乳制品",未按中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明示坚果过敏原。
调查实录
受害者画像
32岁设计师林女士食用后出现喉头水肿,送医时血氧饱和度仅82%
5岁男童因生日蛋糕含涉事巧克力导致过敏性休克
累计上报病例涉及沪苏浙皖等9省市
供应链溯源
该产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入境,生产商Van Houten公司在欧盟备案的生产线同时加工坚果类产品,但未实施有效隔离。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驻比办事处调查发现,其清洁记录存在6处操作不规范。
行业震荡波
监管升级
海关总署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巧克力实施100%开箱查验,已拦截3批次问题产品。市场监管总局拟将过敏原标注纳入跨境电商负面清单。

企业应对
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平台紧急下架涉事品牌12个SKU,盒马推出"过敏原安心购"专项检测服务。
专家视点
"过敏原隐瞒比添加剂超标更危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梁教授指出:"坚果过敏患者中约15%会发生致命性过敏反应,食品企业必须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过敏原追溯体系。"
消费者自救指南
购买进口巧克力时认准中文背标"致敏物质提示"栏
首次尝试新产品前进行"皮肤点刺试验"
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如EpiPen)
事件背景
案例回顾:2019年11月,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通报David Jones Pty Ltd召回两款比利时巧克力布朗尼,因产品含未申报的核桃过敏原,导致对坚果过敏的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紧急送医。
过敏原风险:坚果过敏是常见的食物过敏类型,可能引发皮疹、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未申报的过敏原对敏感人群构成重大健康威胁。
原因分析
标签缺失:产品未在配料表中标注核桃成分,违反食品标签法规,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食过敏原。
供应链管理疏漏:生产商或供应商在原料采购、加工环节未严格把控过敏原隔离,导致交叉污染或成分误用。
法规执行不力:企业可能未充分履行食品标签法规要求,或对过敏原管理的合规性重视不足。
影响与后果
消费者健康风险:过敏人群可能因误食导致皮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企业责任与召回成本:企业需承担召回费用、法律赔偿及品牌声誉损失,可能面临监管处罚。
行业警示:事件引发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对食品过敏原标签的关注,推动行业加强合规管理。
应对措施与建议
企业层面:
严格标签管理:确保配料表完整、准确标注所有过敏原成分。
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过敏原隔离机制,防止交叉污染,定期审核供应商合规性。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过敏原管理的认知,确保生产流程符合法规要求。
监管层面:
提高警惕性:过敏人群在购买食品时仔细阅读标签,避免误食含过敏原的产品。
及时反馈问题:发现标签缺失或过敏反应时,主动向监管部门或企业举报。
本文为chigua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版权和出处:http://726g.com/post/146143.html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