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与详情
北极圈高温:2020年6月2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维尔霍扬斯克监测到了38℃的高温,这一温度远高于该地区的历史平均水平,也远超科学家的预期,创下了北极地区新的高温纪录。
冰川消融速度:联合国会议指出,冰川消融速度已超预期200%。自1975年以来,已有超过9万亿吨冰消失,其体量相当于可以覆盖整个德国的25米厚的冰块。在过去六年中,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创下了有记录以来最快的消融速度。2022年至2024年是世界冰川质量损失最大的三年。按照目前的速度,许多冰川可能在本世纪内消融殆尽。
二、事件影响
生态系统破坏:冰川消融导致北极熊等依赖海冰生存的动物失去栖息地,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同时,冰川消融还会释放出被冰封的古老病毒和温室气体,对全球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导致海水体积增加,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这将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的安全,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北极海冰预计最早到2044年就将全部融化,届时途经北冰洋的西北航道将完全开放,将会减少约1/3的航运成本。但海冰融化不会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不过随着北极变暖加速,格陵兰冰盖会进一步融化,如果格陵兰冰盖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7米,全球上百个海滨城市包括中国的上海和广州都可能被海水淹没。假设更极端的情况,如果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陆地冰川等的冰层都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会上升约66米,各大洲绝大部分人口最集中、最繁荣、最发达的沿海城市都可能被淹没。
气候模式改变:北极圈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全球气候模式,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干旱、热浪等。北极变暖不仅影响北极地区,还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气候具有密切联系,北极变暖后,北极和中纬度的温度梯度减小,导致大气的正压性增强,有利于中高纬度极端天气的发生。
三、应对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国应加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可以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方式实现。
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各国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的动态和趋势。这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推动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这可以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开展技术合作、分享经验等方式实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致辞中强调:“冰川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体温计’,其消融速度远超预期。我们呼吁各国将《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纳入法律体系,要求发达国家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量减至1990年水平的45%。”
联合国紧急会议聚焦北极圈38℃高温:冰川消融速度超预期200%
近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聚焦北极圈出现的38℃极端高温事件,并警告称冰川消融速度已超预期200%。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性,以及其对北极生态系统和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
一、事件背景
北极圈作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之一,其气候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北极圈的气温持续上升,冰川消融速度加快,海冰面积不断减少。此次38℃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
二、事件详情
据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0年6月2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维尔霍扬斯克监测到了38℃的高温,创下了北极地区新的高温纪录。这一温度不仅远高于该地区的历史平均水平,也远超科学家的预期。
与此同时,北极圈的冰川消融速度也在加快。联合国会议指出,冰川消融速度已超预期200%,这意味着北极圈的冰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这不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的安全,还会对北极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三、事件影响
生态系统破坏:冰川消融导致北极熊等依赖海冰生存的动物失去栖息地,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同时,冰川消融还会释放出被冰封的古老病毒和温室气体,对全球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导致海水体积增加,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这将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的安全,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气候模式改变:北极圈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全球气候模式,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干旱、热浪等。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将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四、应对措施
面对北极圈38℃极端高温和冰川消融速度超预期的严峻形势,联合国紧急会议呼吁各国采取紧急气候行动来扭转这一趋势。具体措施包括: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国应加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可以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方式实现。
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各国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的动态和趋势。这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推动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这可以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开展技术合作、分享经验等方式实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