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里的数据热岛:中俄联手打造全球首个极地核能数据中心

【北极前线2025年8月21日电】在零下50℃的极寒环境中,一座由中俄联合建设的超大型数据中心正在俄罗斯远东楚科奇自治区拔地而起。这个被称为"数字北极光"的项目,不仅是"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标志性工程,更开创性地采用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供电,有望成为全球最环保的高纬度数字基础设施。

c9b7683ffe6784a14b95214600681fab.jpeg

一、核能供电破解极地能源困局

项目总工程师安德烈·伊万诺夫向本报透露,该数据中心采用俄罗斯最新研发的RITM-200M小型堆技术,单机组可提供50兆瓦电力,完全满足首期3000个机柜的能耗需求。"核能供热系统还能融化数据中心周边的永冻土层,为建筑地基提供稳定性保障"。

中国华为公司提供的"北极星"液冷服务器方案,则巧妙利用环境温差实现自然冷却。实测数据显示,相比传统数据中心,该方案可使PUE(能源使用效率)值降至1.1以下,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

二、地缘战略下的数字基建合作

数据安全新范式:采用中俄联合开发的"雪豹"加密系统,实现物理隔离与量子加密双重防护

跨境网络通道:沿北海航线铺设专属海底光缆,延迟较欧亚陆缆降低40%

气候研究应用:30%算力将用于北极冰川建模与航道预测,服务全球商船

俄罗斯数字发展部部长马克苏特·沙达耶夫强调:"这不仅是基础设施项目,更是构建数字主权的关键一步"。中国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负责人则指出,该项目将同步带动远东地区5G基站、北斗地面增强站等配套建设。

三、极端环境下的中国建造智慧

面对永冻土施工难题,中铁建团队创新采用"液态氮冻结桩基"工艺,在-30℃环境中完成3万平方米地基浇筑。项目采用的智能运维系统配备耐寒机器人,可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完成90%的日常巡检。

"当全球数据中心因气候变暖面临散热压力时,我们反向利用极寒环境创造优势。"项目中方技术总监王建军表示。据悉,二期工程将试验浸没式相变冷却技术,目标在2027年前建成全球最大的极地算力枢纽。

【记者观察】这座矗立在白令海峡沿岸的"数字冰山",既是中俄"冰上丝绸之路"从航运合作向数字经济延伸的里程碑,也为全球高纬度地区新基建提供了"极地解决方案"。随着北极战略价值的持续提升,其地缘经济意义或将超越技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