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边的诗行:一位后勤工作者的文学突围

一、从打菜勺到钢笔的跨界传奇

2025年8月,《星星》诗刊第37期意外刊发署名"陈凤英"的组诗《不锈钢上的月光》,作者身份栏赫然写着"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食堂服务员"。这位53岁的后勤员工,用20年颠勺生涯积累的素材创作出:

《土豆切片机》:将机械运作比作"厨房里的交响乐"

《晚班保洁员》:描写月光下"把星光拖进垃圾桶"的魔幻场景

《红烧肉哲学》:借烹饪过程探讨"火候与人生的辩证关系"

8e65d77340e0408482849ff9044ca8ac.jpeg

二、诗意厨房的日常切片

1. 食材里的隐喻系统

陈凤英的诗歌构建了独特的"食堂意象谱系":

称重台:"电子秤称量着青春/却算不清梦想的重量"

剩饭桶:"被抛弃的米饭粒/在泔水里练习倒立"

消毒柜:"不锈钢囚笼里/住着三百个发光的灵魂"

2. 创作现场的时空折叠

凌晨4:30:在备餐间隙用油渍笔记本记录灵感

午休时间:在更衣室用手机语音创作

深夜班车:背诵新诗时被误认为"背菜谱的怪阿姨"

三、现象级传播背后的社会镜像

1. 文学界的震动

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评价:"这些诗作打破了‘打工文学’的苦难叙事,展现出劳动美学的全新维度"

《当代文坛》组织专题研讨,将"陈凤英现象"与"素人写作"思潮并置研究

2. 校园文化的涟漪

川大开设"生活诗学"通识课,邀请陈凤英担任客座讲师

食堂窗口出现"诗歌套餐",点餐可获赠当日手写诗卡

学生发起"寻找身边陈凤英"活动,已挖掘出保安诗人、宿管词人等12位校园创作者

3. 大众传播的破圈效应

平台

传播数据

典型评论

抖音

2.3亿播放

"原来我的孤独/早被阿姨写成诗"

豆瓣

9.1分小组

"建议所有高校开设后勤人员创作基金"

微博

#食堂阿姨的诗#热搜

"这才是真正的‘扫地僧’"

四、劳动者美学的时代注脚

创作溯源
陈凤英的创作源于20年观察:学生情侣分食同一碗面的场景,让她写出"爱情需要分享/就像免费汤里的鸡蛋花"

技术赋能
川大文学院开发"生活诗采集APP",帮助后勤人员将工作日志转化为诗歌,已收录作品超5000首

产业延伸
出版公司推出"劳动诗典"系列,首印10万册包含《环卫工人十四行》《快递小哥俳句集》等细分品类

食堂阿姨的诗意人生:川大后勤人员作品登上《星星》诗刊

2025年8月,四川大学后勤保障部一名普通食堂工作人员的诗集《灶台边的十四行》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不仅被《星星》诗刊重点推荐,更因作者"从后厨到文坛"的跨越性身份,成为校园文化现象级事件‌12

一、诗意后勤:当锅铲遇上笔杆

作者背景‌:诗集作者王素芬,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食堂面点师,工龄12年,业余创作诗歌8年‌2

创作特色‌:作品聚焦"烟火气与哲思",如《揉面团》中"我揉搓的不仅是面粉/还有被生活碾碎的月光"‌1

发表历程‌:累计投稿37次,2025年7月终获《星星》诗刊"新锐诗人"专栏刊登‌2

二、高校后勤的文化突围

现象溯源

成都理工大学曾出现"教授摘菜"的学术后勤现象‌1

北大研究生黄女士的食堂轮岗经历引发社会对职业选择的思考‌34

川大实践

后勤保障部设有"职工文化驿站",提供创作空间

2025年启动"校园生活者写作计划",已出版职工文集3部‌2

三、争议与启示

支持观点质疑声音
"打破职业与才华的刻板印象"‌2"是否占用专业作家资源"
"展现基层劳动者的精神追求""能否持续产出优质作品"

这部诗集意外走红的背后,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平凡岗位诗意栖居"的深切共鸣。正如作者在诗集后记中所写:"我的炉火与诗行,都是写给生活的情书。"‌2

(注:文中提及的北大研究生案例为2023年旧闻,此处仅作社会现象对比参考‌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