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百万仍难成交 北京二手房陷"流动性陷阱"

2025年夏末的北京楼市正经历罕见降温。朝阳区百子湾某中介门店内,经纪人小李指着系统里一套标注"急售"的120平三居室苦笑:"去年挂牌1280万,现在降到980万,看房人还是只问不买。"这并非个案——链家数据显示,8月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4万套,平均成交周期达187天,部分区域房价较2023年峰值回落超25%。

49c61225154c5e26282ed66a6a74eca7.jpg

一、学区房神话崩塌:从"一天十组带看"到"月零成交"

西城区德胜片区曾创造46万/㎡天价纪录的学区房,如今出现单价8.2万/㎡的"白菜价"房源。多位中介证实,某重点小学划片内50平老破小,两年内从950万降至620万仍无人接盘。"教改政策稀释了学区属性,投资客撤离后,真正的用家根本撑不起原先的溢价。"资深学区房专家王敏分析道。

二、置换链条断裂:连环单成"死结"

海淀区永泰庄业主林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为置换改善房,他将2008年购入的两居室从698万降至538万,但半年内仅3组看房。"下家都卡在卖不掉自己的房子,整个市场的齿轮停转了。"贝壳研究院报告显示,当前北京二手房交易中,连环单占比从2021年的67%骤降至19%。

三、买卖双方心理拉锯:预期差造就"冻土层"

"不是没有需求,是价格认知差距太大。"麦田房产分析师张叶青指出,当前买卖双方心理价差普遍达15%-20%。丰台科技园某次新盘业主刘女士的经历颇具戏剧性:"我挂720万时买家出650万,等我降到680万,买家却只愿出600万了——市场情绪像无底洞。"

四、政策工具箱开启:能否激活"冰封"市场?

8月中旬北京出台"卖旧买新"退税新政,对置换住房给予个税减免。但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当前核心矛盾在于"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需要时间"。中指研究院监测显示,8月第三周北京二手房网签量环比微升3.2%,但带看转化率仍低于5%,市场仍处深度调整期。

【记者手记】价格重构期的理性与温度

在朝阳北路某社区,70岁的张奶奶坚持拒绝中介降价建议:"这房子是老头子单位分的,每一块砖都有记忆。"而在亦庄开发区,95后程序员小林终于以380万捡漏了原价520万的婚房:"感谢市场给了普通人上车机会。"这场价值重估浪潮中,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关于安居的悲欢叙事。

北京二手房现"白菜价"困局:当降价百万仍难唤醒沉睡的市场

2025年8月26日 本报记者调查

一、现象直击:学区房跌破指导价,中介自嘲"白菜论斤卖"

在朝阳区某链家门店,经纪人王磊指着系统里一套标注"急售"的华贸城三居室苦笑:"2023年挂牌价1250万,现在降到950万还送车位,看房人连价都不还。"数据显示,北京8月二手房挂牌均价较2022年峰值下跌18.7%,西城区金融街部分学区房甚至跌破2019年指导价。

更戏剧性的是通州某次新盘,业主李女士的180平房源两年内降价7次,累计让利142万,"中介建议我再降30万,可这比当初买入价都低了"。记者调查发现,类似"割肉式"降价已成普遍现象,但带看转化率仍不足15%。

二、深层解构:三重压力绞杀流动性

政策后遗症:2024年"认房不认贷"取消后,改善型需求被冻结。住建委数据显示,当前换房周期延长至9.8个月,较政策前增加47%。

新房倒挂:大兴、昌平等新城板块出现"一二手价格倒挂",如中铁华侨城·和园新房备案价5.2万/平,周边二手房挂牌价4.8万仍滞销。

心理预期崩塌:贝壳研究院调查显示,73%潜在买家认为"还会再跌",而72%卖家坚持"已到底线",买卖双方陷入"死亡螺旋"。

三、人性化切片:深夜签字的卖房人和直播砍价的中介

在丰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记者遇见凌晨三点来排号的张先生:"孩子留学等着用钱,这套房是我们夫妻20年积蓄。"他的眼角挂着血丝,签约时手一直在抖。

与此同时,新兴的"直播卖房"正重塑交易场景。抖音主播"大圣说房"近期一场砍价直播吸引4.2万人围观,房主当场同意再降28万,却因买家临时反悔导致交易流产。"现在不是价格问题,是信心问题。"主播对着镜头叹气。

四、行业预判:黎明前的黑暗还是永夜?

悲观派: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预测,若库存去化周期超过18个月(目前14.3个月),部分区域或现"踩踏式抛售"。

乐观派:万科北京公司负责人指出,核心区优质资产已现估值优势,"现在抄底的都是持币10年以上的险资"。

专家建议
✓ 卖家可尝试"以租代售"过渡
✓ 买家重点关注"满五唯一"免税房源
✓ 中介需转向"资产配置顾问"角色

(本文数据来源:北京市住建委、贝壳找房、中指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