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心变成陷阱:潜伏在地铁车厢的"二维码猎手"

2025年8月,上海轨道交通公安分局连续接到17起报案,受害者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共同指向一种新型诈骗手段——犯罪团伙在地铁车厢内以"扫码献爱心"为名实施财产盗窃。这种将传统乞讨与移动支付结合的骗术,正形成从招募"演员"、伪造证件到洗钱分成的完整黑色产业链。

一、诈骗全流程还原:从同情心到支付码的72秒

精准选人
犯罪团伙专挑早晚高峰的1号线、2号线等老年乘客较多的线路,选择单独出行、佩戴老年卡或使用老年手机的乘客作为目标。据被抓获的嫌疑人王某供述:"老人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更容易成功。"

a3601fa6-c2e3-430f-b1d6-d9249d519b85.jpg

话术迭代

第一代(2024年前):手持残疾证直接讨要现金

第二代(2024-2025):展示伪造的"红十字会"二维码牌

第三代(2025年最新):佩戴志愿者袖章,以"助农义卖"名义诱导扫码,实际跳转至赌博网站或直接启动转账

技术渗透
虹口分局网安大队发现,部分二维码被植入木马程序,扫描后自动获取通讯录信息。有受害者子女反映,老人手机在扫码后三天内收到多条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短信。

二、银发受害者画像:数字鸿沟下的脆弱群体

通过对32位受害者的访谈发现:

认知差异:87%认为"扫码比给现金更安全"

操作困境:68%无法区分微信转账与收款界面

事后处理:仅2人及时报警,多数因"金额小""怕丢脸"选择沉默

典型案例:
72岁的李阿姨在扫码"捐助白血病儿童"后,支付宝被分5次转出共计3860元。转账记录显示,资金最终流入某网络科技公司账户,经查实为空壳公司。

三、灰色产业链调查:从街头到暗网的犯罪升级

人员招募
在58同城等平台以"地推专员""公益宣传员"名义招聘,日薪200-400元,要求"形象朴实、口齿清晰"。部分团伙专门招募轻度残疾人员以增强可信度。

装备供应链

证件伪造:淘宝部分店铺提供"定制工作证"服务,15元/张含红十字会、残联等印章

技术支撑:闲鱼存在"二维码跳转技术教学"商品,标价888元包教包会

资金洗白
资金通过虚拟货币、直播打赏、网购刷单等方式分流。静安区某案例中,诈骗所得被用于购买黄金饰品,再通过珠宝店折现。

四、多方联防对策:构筑"数字防诈"立体网络

地铁管理方
上海申通地铁试点"扫码行为识别系统",通过AI分析异常停留、反复出示手机等行为,已在大世界站等枢纽拦截7起可疑事件。

技术防护

支付宝推出"长辈模式"扫码二次确认功能

腾讯开发"爱心捐助白名单"机制,非认证机构二维码自动预警

社区教育
黄浦区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防诈实训课",通过模拟扫码场景教学,课程上线三个月参与人次突破1.2万。

(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25日,来自上海反诈中心、轨道交通公安分局等官方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