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拳出击:量子波动速读2.0版遭全面叫停2025年8月29日,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严禁开展"量子波动速读"等伪科学培训的紧急通知》,...
教育部重拳出击:量子波动速读2.0版遭全面叫停
2025年8月29日,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严禁开展"量子波动速读"等伪科学培训的紧急通知》,叫停近期死灰复燃的"量子速读2.0"培训项目。该升级版骗局宣称通过"脑波共振"可让孩子"看见平行世界",单套课程收费高达59800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骗局升级:从"蒙眼识字"到"平行世界观测"
记者暗访发现,相较于2019年引发争议的初代量子速读,2.0版本呈现三大新特征:
科技伪装升级:使用脑电图头环、量子共振仪等设备伪造"科学实验数据"
话术玄幻化:将速读效果包装成"开发松果体""连接高维意识"等玄学概念
成果可视化:要求学员绘制所谓"平行世界地图",制造虚假学习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方卫东教授指出:"所谓观测平行世界,不过是利用视觉暂留效应和暗示催眠手法制造的集体幻觉。"

二、起底暴利产业链:家长焦虑催生的"智商税"
调查显示,该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
上游:山寨科研机构炮制"量子脑科学"伪论文
中游:培训机构雇佣"托儿"表演速读神迹
下游:社交媒体打造"神童妈妈"人设引流
"这些机构深谙家长心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华表示,"当孩子被暗示'具有超能力'时,家长的从众心理和补偿心态会被极致放大。"
三、科学界集体发声:警惕教育领域的"新造神运动"
针对该现象,三大权威机构联合发声: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严正声明"量子纠缠不能作用于宏观阅读行为"
中国心理学会:揭批"集体催眠可能引发解离性障碍"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三年受理相关投诉增长47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叫停行动首次将"利用伪科学概念实施教育欺诈"明确列为整治重点,预示教培监管进入"科技打假"新阶段。
四、深度追问:谁在制造教育焦虑的"黑洞"?
记者梳理发现,此类骗局往往具备以下传播特征:
盗用"元宇宙""脑机接口"等科技热词
伪造海外名校合作背景
利用短视频平台算法精准推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警示:"当教育被包装成'奇迹消费',损害的不仅是家庭财产,更是整个社会的科学认知基础。"
教育部叫停“量子波动速读”2.0版,是因为该培训违背科学和教育规律,孩子不可能通过此类培训看见平行世界。
事件背景
“量子波动速读”曾一度在网络上走红,相关培训机构宣称,只要掌握了量子波动速读方法,孩子就能在极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并准确复述书中内容。这种培训打着量子力学、全脑开发的幌子,声称孩子可以通过特殊技巧,以超高速翻动书本,甚至蒙眼感知文字内容,直接以心灵感应的方式高速获取信息。然而,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完全违背了基本的教育常识。
教育部行动
教育部对“量子波动速读”等违规培训行为采取了严厉措施。此前,教育部已查处多家开展此类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无办学许可,属于非法经营。近日,教育部再次叫停“量子波动速读”2.0版,彰显了对教育乱象零容忍的态度和维护教育公平、科学的决心。
2.0版真相
“量子波动速读”2.0版是部分不法机构在原有培训基础上改头换面而来的。这些机构将线下课程转为线上,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继续招生;还有的机构将课程名称改头换面,诸如“成像速读”“超感知速读”等新名词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培训内容与先前的“量子波动速读”并无二致,依旧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神奇、实则毫无科学依据的训练,妄图让孩子拥有“速读超能力”。
科学辟谣
专家指出,“量子波动速读”完全是一个骗局。量子物理中虽然有所谓的物质波、波粒二象性等概念,但“量子波动”这个概念在严肃的研究中几乎不被使用。真正的量子研究,如双光子干涉、电子到分子的量子叠加态等,都处于实验阶段,且与阅读无关。因此,所谓通过“量子波动”让头脑中产生动态影像、实现高速阅读的说法,完全是缺乏逻辑支持的。
危害分析
经济层面:家长们花费不菲,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换来的却是毫无价值的培训服务,血汗钱打了水漂。
教育层面:这类培训误导了孩子的学习成长,让他们相信可以通过捷径快速提升能力,从而忽视了勤奋努力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家长应对
面对“量子波动速读”2.0版这类教育骗局,家长们需保持清醒头脑,切勿轻信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要多学习科学教育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成长特点,明白真正的教育成效源自长期的投入与坚持。
本文为chigua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版权和出处:http://726g.com/post/146660.html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