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长三角出现罕见"三台风"共舞 气象局启动Ⅱ级响应

一、“三台风”共舞现象概述

定义‌:“三台风”共舞,亦称“三台共舞”“三旋共舞”,指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同时存在3个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热带气旋的现象。

发生时间‌:多发生于每年7-9月,这是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

形态分类‌:根据台风中心位置,可分为“三足鼎立”和“一字排开”两种形态。

相互作用‌:当台风间距小于1000-1500公里时,可能引发双台风效应(藤原现象),导致路径异常转折或强度变化。

二、“三台风”共舞现象的历史案例

1987年9月‌:西北太平洋上同时出现了3个热带气旋一字排开的场面,且它们的巅峰强度都达到了强台风以上级别。

2012年8月‌:台风苏拉、达维、海葵形成典型三台风现象,并连续登陆中国东部沿海。

2025年7月‌:台风范斯高、竹节草、罗莎形成的三台风对我国东部海域产生直接影响。

三、气象局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原因

罕见性‌:“三台风”共舞现象相对罕见,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天气系统和不确定的路径变化,因此需要高度警惕。

潜在影响‌:虽然并非所有“三台风”共舞现象都会对我国造成严重影响,但考虑到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气象局需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应急响应机制‌:根据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气象局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Ⅱ级应急响应通常意味着灾害可能对较大范围造成严重影响,需要调动较多资源进行应对。

四、长三角地区受“三台风”共舞现象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影响‌: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一旦受到台风影响,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气象局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防范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气象部门应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防范建议。

启动应急响应‌:根据台风影响程度和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调动各方资源进行应对。

公众防范‌:公众应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准备,如加固房屋、准备应急物资等。同时,避免在台风期间外出,确保人身安全。


如何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台风监测预警能力?

一、构建多维度立体监测网络,突破单一数据源局限

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协同监测
依托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实现台风整体结构监测,同时部署无人机对台风眼墙、螺旋雨带等关键区域进行高频次观测。例如,在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无人机可穿透云层获取三维风场数据,弥补卫星在近海区域的监测盲区。

地面雷达与北斗探空技术融合
升级长三角地区多普勒雷达网络,实现每6分钟一次的体扫观测,捕捉台风外围雨带的快速变化。结合北斗探空系统,每12小时释放一次探空气球,获取从地面到30公里高空的大气温度、湿度、风速垂直剖面,为数值模式提供高精度初始场。

海洋浮标与船舶观测补充
在东海海域部署智能浮标,实时监测海浪高度、海流方向及海水温度,这些数据对预测台风强度突变至关重要。同时,动员沿海船舶安装自动气象站,形成移动观测网,填补海洋监测的时空缺口。

二、发展智能预报技术,缩短预警提前量

数值模式与AI深度融合
升级长三角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将分辨率提升至3公里,捕捉台风登陆前的“小尺度”快速增强过程。引入深度学习算法,对历史台风数据进行挖掘,建立台风强度突变预警模型。例如,通过分析台风“梅花”登陆前的卫星云图特征,AI模型可提前12小时预警其强度跃升。

集合预报与风险量化
运行50组台风路径集合预报,量化台风登陆位置的不确定性。结合地形、人口分布等数据,生成台风影响风险图,明确不同区域的风速、降雨量阈值,为分级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短临预报与闪电定位结合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台风外围对流活动,结合地面雷达回波,实现未来1-3小时的强降雨精准预报。在台风“康妮”影响期间,该技术成功预警上海浦东新区局地小时雨强达80毫米的极端降水。

三、完善预警发布体系,实现“最后一公里”覆盖

分级预警与动态调整
制定台风预警分级标准,将红色预警细化为“登陆预警”和“近海影响预警”,避免过度预警导致的公众疲劳。例如,在台风“鲸鱼”预警期间,浙江省通过“预警影响指数模型”综合20项参数,生成区域定制化预警方案,减少非必要停工12次。

多渠道精准传播
依托应急广播系统实现村(居)全覆盖,同时通过手机短信、社交媒体推送预警信息。针对老年群体,开发语音播报功能;针对年轻群体,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台风动态解析,破解“信息茧房”问题。

预警信用积分制
借鉴日本经验,建立预警机构信用评分体系,对多次精准预警的机构提高公众提示优先级,倒逼预警系统持续优化。例如,上海市气象局通过该机制,使台风预警公众依从性提升25%。

四、强化区域协同与应急联动,构建防灾共同体

长三角气象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跨省气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地观测数据的实时互通。在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该平台为安徽南部山洪预警提供了长三角区域降雨量叠加分析,提升预警准确性。

联合应急演练与资源调配
定期开展长三角台风联合应急演练,模拟台风登陆后多地同时受灾的场景,检验跨区域救援队伍协调、物资调配等能力。例如,2024年演练中,三省一市联合调度直升机、冲锋舟等救援设备,缩短响应时间30%。

产业协同防灾机制
针对长三角港口、化工等重点产业,建立台风影响评估模型。例如,为三峡新能源阳江公司提供沉桩作业气象保障,通过精准预报使作业率提升35%,年省工期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