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一、政策核心要求
严禁家长参与作业批改
教育部多次通过文件强调,学校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作业应回归学校育人环节,由教师全批全改,确保批改规范、评语恰当,并通过集体讲评、个别面批等方式及时反馈学情。
严控书面作业总量
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初中阶段: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周末、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需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禁止校外培训留作业
将“禁止校外培训机构留作业”纳入日常监管,防止“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确保学生课余时间合理利用。
二、政策实施背景与目的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针对部分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教育部通过严控总量、提高质量等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明确家校责任边界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如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参与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但不额外布置家庭作业,避免将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鼓励学校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设计探究性、实践性、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推动“五育并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政策保障措施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学校需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
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接受师生和家长监督。
将作业设计、批改和反馈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评价,确保政策落实。
强化督导与问责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作业管理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
督导部门将作业管理作为规范办学行为检查的重要内容,设立监督电话和举报平台,畅通问题反映渠道。
推动家校协同育人
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平台等方式,引导家长理解政策意图,配合学校落实减负措施。
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课余计划,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四、政策意义与影响
回归教育本质
通过严禁家长批改作业,明确学校是作业管理的主体,避免家庭教育功能异化,让家长更专注于陪伴和引导,而非承担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严控作业总量和类型,减少机械重复作业,增加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政策通过规范学校、家庭、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创造更健康、更公平的教育环境。
长三角出现罕见"三台风"共舞 气象局启动Ⅱ级响应
一、“三台风”共舞现象概述
定义:“三台风”共舞,亦称“三台共舞”“三旋共舞”,指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同时存在3个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热带气旋的现象。
发生时间:多发生于每年7-9月,这是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
形态分类:根据台风中心位置,可分为“三足鼎立”和“一字排开”两种形态。
相互作用:当台风间距小于1000-1500公里时,可能引发双台风效应(藤原现象),导致路径异常转折或强度变化。
二、“三台风”共舞现象的历史案例
1987年9月:西北太平洋上同时出现了3个热带气旋一字排开的场面,且它们的巅峰强度都达到了强台风以上级别。
2012年8月:台风苏拉、达维、海葵形成典型三台风现象,并连续登陆中国东部沿海。
2025年7月:台风范斯高、竹节草、罗莎形成的三台风对我国东部海域产生直接影响。
三、气象局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原因
罕见性:“三台风”共舞现象相对罕见,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天气系统和不确定的路径变化,因此需要高度警惕。
潜在影响:虽然并非所有“三台风”共舞现象都会对我国造成严重影响,但考虑到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气象局需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应急响应机制:根据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气象局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Ⅱ级应急响应通常意味着灾害可能对较大范围造成严重影响,需要调动较多资源进行应对。
四、长三角地区受“三台风”共舞现象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影响: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一旦受到台风影响,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气象局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防范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气象部门应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防范建议。
启动应急响应:根据台风影响程度和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调动各方资源进行应对。
公众防范:公众应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准备,如加固房屋、准备应急物资等。同时,避免在台风期间外出,确保人身安全。
如何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台风监测预警能力?
一、构建多维度立体监测网络,突破单一数据源局限
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协同监测
依托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实现台风整体结构监测,同时部署无人机对台风眼墙、螺旋雨带等关键区域进行高频次观测。例如,在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无人机可穿透云层获取三维风场数据,弥补卫星在近海区域的监测盲区。
地面雷达与北斗探空技术融合
升级长三角地区多普勒雷达网络,实现每6分钟一次的体扫观测,捕捉台风外围雨带的快速变化。结合北斗探空系统,每12小时释放一次探空气球,获取从地面到30公里高空的大气温度、湿度、风速垂直剖面,为数值模式提供高精度初始场。
海洋浮标与船舶观测补充
在东海海域部署智能浮标,实时监测海浪高度、海流方向及海水温度,这些数据对预测台风强度突变至关重要。同时,动员沿海船舶安装自动气象站,形成移动观测网,填补海洋监测的时空缺口。
二、发展智能预报技术,缩短预警提前量
数值模式与AI深度融合
升级长三角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将分辨率提升至3公里,捕捉台风登陆前的“小尺度”快速增强过程。引入深度学习算法,对历史台风数据进行挖掘,建立台风强度突变预警模型。例如,通过分析台风“梅花”登陆前的卫星云图特征,AI模型可提前12小时预警其强度跃升。
集合预报与风险量化
运行50组台风路径集合预报,量化台风登陆位置的不确定性。结合地形、人口分布等数据,生成台风影响风险图,明确不同区域的风速、降雨量阈值,为分级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短临预报与闪电定位结合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台风外围对流活动,结合地面雷达回波,实现未来1-3小时的强降雨精准预报。在台风“康妮”影响期间,该技术成功预警上海浦东新区局地小时雨强达80毫米的极端降水。
三、完善预警发布体系,实现“最后一公里”覆盖
分级预警与动态调整
制定台风预警分级标准,将红色预警细化为“登陆预警”和“近海影响预警”,避免过度预警导致的公众疲劳。例如,在台风“鲸鱼”预警期间,浙江省通过“预警影响指数模型”综合20项参数,生成区域定制化预警方案,减少非必要停工12次。
多渠道精准传播
依托应急广播系统实现村(居)全覆盖,同时通过手机短信、社交媒体推送预警信息。针对老年群体,开发语音播报功能;针对年轻群体,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台风动态解析,破解“信息茧房”问题。
预警信用积分制
借鉴日本经验,建立预警机构信用评分体系,对多次精准预警的机构提高公众提示优先级,倒逼预警系统持续优化。例如,上海市气象局通过该机制,使台风预警公众依从性提升25%。
四、强化区域协同与应急联动,构建防灾共同体
长三角气象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跨省气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四地观测数据的实时互通。在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该平台为安徽南部山洪预警提供了长三角区域降雨量叠加分析,提升预警准确性。
联合应急演练与资源调配
定期开展长三角台风联合应急演练,模拟台风登陆后多地同时受灾的场景,检验跨区域救援队伍协调、物资调配等能力。例如,2024年演练中,三省一市联合调度直升机、冲锋舟等救援设备,缩短响应时间30%。
产业协同防灾机制
针对长三角港口、化工等重点产业,建立台风影响评估模型。例如,为三峡新能源阳江公司提供沉桩作业气象保障,通过精准预报使作业率提升35%,年省工期45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