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正式落地,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出口成本激增20%

欧盟碳关税正式落地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尤其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钢铁、铝制品等)出口成本确实面临显著上升压力,部分企业成本增幅可能达到或超过20%,但通过技术升级、本地化生产、碳金融对冲等策略,头部企业可将实际成本增幅压缩至7%-9%。 

一、成本激增的核心原因

碳关税直接成本

电池生产‌:若电池生产碳排放超标(如100度电≈5吨CO₂),每辆车需承担500欧元(约合人民币3700元)额外成本。整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若达8吨CO₂(行业平均),按2034年100%配额征收(90欧元/吨),税费达720欧元/辆。

钢铁与铝制品‌:欧盟碳价从2020年的25欧元/吨飙升至2025年的90欧元/吨,中国钢材出口成本每吨增加50-100欧元,铝制品成本激增135欧元/吨。

零部件隐含碳‌:拆解一辆出口欧盟的电动轿车,钢铁骨架的碳足迹占整车35%,铝制轮毂贡献18%,橡胶密封条暗藏3%的隐含碳排放,均需纳入碳关税核算。

间接成本上升

碳核算认证费用‌:8-12万欧元/企业/年(中国仅SGS等5家机构获欧盟认可),中小企业因核算能力不足,可能被默认按行业最高值征收关税。

供应链改造投入‌:头部车企需追加2-3亿元升级低碳产线,如河钢集团投入8亿元研发氢冶金技术。

绿电成本差异‌: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绿电采购减排量,导致实际成本虚增20%以上。

56c174cca2fbed767e38db5c872bf1f9.png

二、行业影响分化

电动汽车行业

比亚迪‌:提出“全产业链碳中和”战略,在青海建设全球最大盐湖提锂基地,采用太阳能发电进行锂加工,降低电池原材料碳排放40%;在西安工厂部署AI能源管理系统,将工厂综合能耗降低25%。

吉利‌:通过收购瑞典电池公司Northvolt,建立“北欧-中国”绿色电池走廊,利用北极风电生产电池,全程碳排放降低65%。

长城汽车‌:在葡萄牙设立新能源工厂,计划2027年实现本土化率80%,利用欧盟碳配额交易体系降低成本。

成本压力‌: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汽车中约35%属于高碳排放车型,部分车企出口成本将增加15%-20%。以某款2.0T SUV为例,其单车碳排放约160克/公里,需缴纳1280欧元关税,相当于整车售价的5%-8%。

市场反应‌: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28.4万辆,同比增长6.7%,但欧盟碳关税实施后,这一增速可能被拦腰斩断。商务部研究院预测,若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汽车出口欧盟可能面临平均18%的关税,部分企业市场份额或下滑15%。

企业应对‌:

动力电池行业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100GWh电池工厂,配套勃兰登堡风电,电池包碳足迹<3吨CO₂(行业平均5.5吨)。

蔚来‌:150kWh固态电池(2024Q4量产)能量密度360Wh/kg,碳强度下降37%。

政策冲击‌:欧盟《新电池法案》对电池及其原材料回收率、回收原材料使用率以及碳足迹管理等指标设置了不同时间点的执行标准,迫使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额外增加较大的人、财、物力投入。

企业应对‌:

钢铁与铝制品行业

河钢集团‌:建成全球首条氢基直接还原铁生产线,吨钢碳排放降至0.7吨,获得欧盟“零碳钢铁”认证,对欧出口溢价达80美元/吨。

包头某光伏企业‌:为电解铝厂配套建设300MW光伏电站,绿电使用率70%,吨铝碳排放降至8.2吨,成功打入宝马供应链。

成本暴增‌:山东日照港出口欧盟的钢材因碳排放超标需额外缴纳120万美元关税,相当于每吨钢材成本暴涨1500元;河南铝业老板王建军紧急召开会议,因欧盟客户通知若下季度铝锭碳足迹不达标,订单将转给越南供应商。

企业应对‌:

三、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技术升级‌:通过固态电池、氢冶金、绿电替代等技术降低碳排放,头部企业可将实际成本增幅压缩至7%-9%。

本地化生产‌:在欧洲设立工厂,利用当地绿电和碳配额交易体系降低成本,如比亚迪匈牙利工厂、长城汽车葡萄牙工厂。

碳金融对冲‌:通过认购碳汇项目、购入碳期货等方式锁定成本,如吉利认购瑞典碳汇项目,年抵消50万吨CO₂;长安汽车购入欧盟碳期货@60欧元/吨(锁定2030年前成本)。

政策博弈‌:推动中欧绿色伙伴协定谈判,争取碳足迹互认机制,将国内光伏绿电的减排量折算成出口抵扣额度。

市场多元化‌:针对欧盟、东南亚、拉美等不同市场的碳政策,制定差异化产品矩阵,如长城汽车对欧出口车型标配太阳能车顶,而在东南亚市场则主打低配高性价比车型。


新能源产业链中哪些环节受影响最大?

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受欧盟碳关税影响最大的环节包括动力电池生产、整车制造及高碳排放零部件制造 

一、动力电池生产:综合成本上升与绿色壁垒

直接成本增加

碳关税压力‌:若电池生产碳排放超标(如100度电≈5吨CO₂),每辆车可能需承担500欧元额外成本。

运营成本攀升‌:欧盟《新电池法案》要求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碳核算、回收体系建立及合规认证,综合运营成本显著提高。

技术升级压力

研发投入需求‌:企业需开发低碳技术(如固态电池、氢冶金)以降低碳排放,否则可能被征收惩罚性关税。

供应链改造‌:头部企业需追加数亿元升级低碳产线,中小企业因资本实力不足可能面临淘汰。

市场准入门槛

回收率与材料比例‌:法案对电池回收效率、再生原材料使用率设定严格标准,未达标企业将失去欧盟市场准入资格。

二、整车制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与成本转嫁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

税费计算‌:若整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达8吨CO₂(行业平均),按2034年100%配额征收(90欧元/吨),税费达720欧元/辆。

数据获取挑战‌:国内车企面临全生命周期数据不完整、供应链数据共享不透明等问题,导致核算结果偏差风险。

溢价能力考验

成本转嫁难度‌:低端车型因价格敏感度高,难以通过提价消化碳关税成本,可能被迫退出欧盟市场。

高端车型机遇‌:部分中国品牌通过技术升级(如固态电池)提升产品溢价,可部分消化成本增幅。

本地化生产趋势

绿电优势‌: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利用当地绿电,较国内火电降碳42%,降低碳关税负担。

供应链整合‌:宁德时代德国基地配套勃兰登堡风电,电池包碳足迹<3吨CO₂(行业平均5.5吨),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高碳排放零部件:供应链间接影响与产能转移

钢铁与铝制品

直接成本激增‌:欧盟碳价从2020年的25欧元/吨飙升至2025年的90欧元/吨,中国钢材出口成本每吨增加50-100欧元,铝制品成本激增135欧元/吨。

产能转移风险‌:欧洲能源价格高涨推动企业赴美建厂,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可能因订单流失面临产能过剩。

橡胶与塑料部件

隐含碳核算‌:密封条等部件的碳足迹需纳入整车核算,未达标供应商可能导致整车企业被征收惩罚性关税。

材料替代压力‌:企业需研发低碳材料(如生物基塑料)以降低隐含碳排放。

电子元器件

能效标准提升‌:欧盟对车载充电器、电机控制器等部件的能效要求提高,未达标产品可能被限制进口。

本地化生产需求‌:为规避碳关税,部分企业可能在欧盟设立工厂,导致中国出口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