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藏医药现代化研究获国际认证
四川大学在藏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通过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技术转化,其合作伙伴西藏藏医药大学已主导制定两项藏医疗法国际标准,标志着藏医药研究获得国际权威认可。
四川大学藏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国际合作与认证基础
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技术转化
2025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与西藏大学医学院共建“高原药用资源与藏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聚焦藏药现代化研究与转化,通过整合双方在药用资源开发、藏药制剂标准化等领域的优势,推动藏医药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西藏自治区发改委产业处处长殷德胜指出,此合作将为高原地区生命健康需求提供技术支撑,并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标准制定主体为合作伙伴
虽四川大学未直接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但其合作伙伴西藏藏医药大学在藏医药国际化领域取得突破。2024年1月,该校附属医院研发团队申报的《藏医特色疗法防治原发性高血压》和《藏医特色疗法防治老年痴呆症》两项课题,经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审议通过,成为国际标准。这两项标准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藏医药防治慢性病的规范化、统一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川大学藏医药研究的国际化路径与影响
学术平台支撑国际合作
四川大学通过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构建了藏医药研究的国际化平台。该中心不仅整合了双方在藏药资源开发、制剂标准化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还为藏医药技术转化提供了临床验证和产业化支持。例如,中心可借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临床资源,开展藏药制剂的上市后研究,提升其国际认可度。
国际标准对藏医药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西藏藏医药大学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为藏医药疗效评价提供了科学指标。例如,《藏医特色疗法防治原发性高血压》标准明确了藏药在血压调控中的药理机制,而《藏医特色疗法防治老年痴呆症》标准则揭示了藏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干预路径。这些标准不仅提升了藏医药的临床地位,还为四川大学开展藏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国际参照。
藏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协同效应
四川大学与西藏大学的合作,促进了藏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例如,通过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双方可联合开展藏医药国际学术会议,推动藏医药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的对话。此外,西藏藏医药大学制定的国际标准,也为四川大学在藏药国际化研究中提供了文化背书,增强了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四川大学藏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四川大学在藏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主要体现在藏药材研究、藏药制剂标准化、藏医用药决策支持系统以及藏药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
藏药材研究:四川大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开展了藏药材纤毛婆婆纳保肝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这一研究将单一的植物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实验项目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至综合性的虚拟仿真实验,结合体外、体内保肝活性研究,阐述了植物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其体内外保肝活性分析的完整科学研究流程。该研究还综合了植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药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利用仿真模拟方式向学生展示,加深了学生对植物天然产物研究流程的认识,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综合运用。
藏药制剂标准化:四川大学与阿坝州藏医院、西南民族大学等合作,开展了藏药制剂的辐照研究。项目通过现代辐照技术对阿坝州藏医院十大藏药制剂品种进行标准化研究,解决了传统藏药灭菌、保质及安全性等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了藏药制剂工艺的现代化与标准化。研究制定了《十种藏药制剂辐照工艺标准》草案,并收录了SCI及核心期刊论文,为藏药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藏医用药决策支持系统:依托四川大学和青海大学联合申报的青海省自然基金项目,研究团队完成了基于聚类算法的高原常见病证型划分、基于关联规则的藏药组方规律研究、基于集成学习的证型分类等研究。该研究以藏医用药治疗为切入点,借助青海省藏医院积累的电子病历数据,将数据挖掘技术、推荐算法应用到藏医用药决策支持场景中,设计并开发了藏医用药临床决策支持原型系统。这一系统有助于探索与发现藏医用药规律,实现基于藏医理论体系的个性化诊疗辅助。
藏药作用机制研究:四川大学学者在阐明传统名贵珍宝类藏成药七十味珍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其成果以“Qishiwei Zhenzhu Pills Protect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a via the P53/Cytochrome C/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Mediated Mitochondrial Apoptosis Pathway”为题,在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上作为封面文章正式发表。该研究利用UPLC-Q-TOF-MS鉴定出多种化合物,首次测得入血、入尿液、入脑、入肝、入肾成分,并确定了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研究不仅为七十味珍珠丸的现代化研究、临床合理应用和市场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亦为珍宝类藏成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药代动力学和作用机制探索提供了参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