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致远号":声呐扫描发现的舰体神秘改装痕迹

历史背景与设计特点

致远号穹甲巡洋舰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是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在设计过程中,致远号采用了穹甲设计,即一层厚度有限的水平装甲甲板,为弹药舱、轮机舱等要害部位提供一定的保护,以尽可能减轻重量,提高灵活性。这种设计特点使得致远号在保持一定防护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机动性。

d39c12103a53ad71398b191042741f1c.jpeg

声呐扫描与考古发现

关于致远号的声呐扫描发现,目前公开的信息中并未明确提及舰体存在神秘改装痕迹。声呐扫描作为一种水下探测技术,主要用于探测水下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信息。然而,在致远号的水下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主要依赖潜水探摸、多波束旁侧声呐浅底层等物探手段了解水下地貌及淤泥堆积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摸和打捞。

在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确实发现了一些与致远号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如带有"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10管格林机关炮及子弹、望远镜目镜、毛瑟步枪子弹等。这些发现为确认致远号的身份提供了重要证据,但并未直接揭示舰体存在神秘改装痕迹。

致远号沉没原因与结构研究

致远号在甲午海战中沉没,其沉没原因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致远号可能是被鱼雷击中沉没,也有观点认为是由于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和历史研究的推进,人们对致远号的沉没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设计图纸方面,致远号的部分原厂设计图纸在其建造地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一家档案馆被发现。这些图纸为打捞那段悲壮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并第一次将致远舰的准确舰型、舱室布局、防护甲板布置方式等情况呈现给世人。然而,这些图纸并未揭示舰体存在神秘改装痕迹。

致远号沉没后有哪些考古发现?

一、关键文物发现

带“致远”标识的瓷器

考古队在沉船后部军官舱附近发现多件宽平沿、浅弧腹的餐盘,盘心饰篆书“致远”二字,外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中华帝国海军)和威妥玛拼音“CHIH YüAN”(致远)。这些瓷器是军官用餐器皿,直接印证了沉船身份。

此外,还发现配套的白瓷小托盘和银勺,均带有相同的“致远”徽标。

武器装备

加特林机枪‌:发现保存较完好的10管格林机关炮,附带可旋转托架和铭牌,铭牌上铸有武器名称、公司名称、口径、型号和产地信息。这是致远舰独有的武器配置。

鱼雷引信‌:在艉部发现一枚全长58厘米的鱼雷引信,前端呈圆锥形,后端药筒细长,内装药棉。这一发现进一步确认了沉船为致远舰。

57毫米哈乞开司炮配件‌:包括肩托和炮弹壳,与历史记载中致远舰的武器配置一致。

船员生活用品

单筒望远镜‌:物镜上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的英文名字,陈金揆是致远舰上仅次于邓世昌的重要军官。

印章‌:发现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疑似邓世昌的私人物品,体现了致远舰军官的中国士大夫气质。

其他物品‌:包括茶杯、鞋底、皮带、木梳、鼻烟壶、铜锁、电灯罩、衣帽钩等,反映了船员的生活细节。

二、舰体结构特征

穹甲结构

致远舰采用穹甲设计,即一层厚度有限的水平装甲甲板。考古发现穹甲在右舷前部、舯后部均有发现,舯后部穹甲以三层钢板铆接,厚达10厘米,穹甲倾斜度较大。

水密隔舱

在右舷前部发现数道横向钢板,为水密隔舱设计,这是致远舰的重要结构特征。

锅炉与动力系统

发现一个破损的锅炉,呈圆桶状倒卧,锅炉内堆积的全是煤炭,清理深度近2米仍未到底。这一发现与历史记载中致远舰的动力系统一致。

三、沉船状态与历史痕迹

舰体损毁严重

致远舰整体受损较重,舱内淤满泥沙。按原样,舰体高度应为8米,但现存仅2.5米;长度应为71米,但水下发现仅61米。舰体周边散落着钢板、锅炉配件、炮弹等物品,应为爆炸时向四周抛撒所致。

火烧痕迹

在清理过程中,舰体绝大部分区域均发现有火烧痕迹,过火面积较大,从艏部、右舷到艉部均有烧焦的痕迹。这些区域只保存下一些不易燃烧的金属类构件,印证了当年海战的惨烈。

四、考古发现的意义

确认沉船身份

通过带“致远”文字款识的餐具、独特的方形舷窗、武器配备以及鱼雷引信等考古实物资料,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和北洋海军档案,综合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还原历史真相

考古发现揭示了致远舰在甲午海战中的最后时刻,如邓世昌下令冲向敌舰、舰体被鱼雷击中或锅炉爆炸沉没等历史细节。

推动水下考古发展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史和世界舰船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也为多种物探设备、三维摄影拼接技术在水下考古中的综合运用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