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现代化研究获WHO认可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医现代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主要体现在中医AI辅助系统认证、中医药抗疫疗...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现代化研究获WHO认可
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医现代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主要体现在中医AI辅助系统认证、中医药抗疫疗效评估、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合作以及中医现代化研究对全球健康体系的贡献等方面。
一、中医AI辅助系统获得WHO认证
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是中医AI辅助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近年来,中医AI辅助系统的崛起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可能。一款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AI中医辅助系统成功获得了WHO的认证,这一认证标志着中医AI系统首次满足国际医疗AI监管框架,为中医药全球化提供了合规路径。
这款AI中医辅助系统的核心功能强大,它严格遵循中医诊疗全流程,实现智能四诊合参。通过高清摄像采集舌象、面象,传感器模拟脉诊,语音识别分析咳嗽、语音信息,并结合智能问诊收集病史,全方位整合四诊数据。在AI辨证分析方面,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体征数据进行图像分割、特征提取,能自动辨识气虚、血虚、湿热等中医证候,为诊疗提供精准依据。其12项核心功能中的体质辨识、辅助开方、名医知识库、健康管理等,更是从多个维度提升中医诊疗的科学性与个性化。

二、中医药抗疫疗效获得WHO认可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WHO专家会议明确指出,中药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降低轻型、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的比例,缩短新冠肺炎症状消退时间,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临床预后。这一认可不仅验证了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医药抗疫研究中,积极参与并贡献了重要力量。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在WHO会议中汇报了中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临床作用,他指出中药在新冠疫情的预防阶段、轻度和中度疾病、重症和危重症及康复环节都发挥良好作用。
三、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在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与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成立了中药标准化和研发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集合了两个单位的专长,加促推动本地中医药成果产业化。研究人员正集中、港、台和日本中医药学者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合作编著《中药分子鉴定概论》,该书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实验室亦同时申请国家重大专项,以开发应用基因芯片鉴定中药材和测试药理的平台。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还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科研合作,与匈牙利、南非等国共建“传统医学联合实验室”,针对针灸镇痛、中药抗抑郁等课题开展国际多中心试验。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中医现代化研究对全球健康体系的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医现代化研究方面的成果不仅对中医药的国际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全球健康体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球医疗行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例如,WHO新战略的落地推动了中医养生从“文化输出”向“健康解决方案输出”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医现代化研究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科技融合、产业出海、文化创新和全民覆盖等路径,中医现代化研究为全球健康体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合作有哪些具体项目?
一、国际标准制定与认证
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09年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我国通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中联)等机构,已提交39项国际标准提案,发布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涵盖针灸针、中药材质量等领域。例如,首个ISO中医药标准《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颁布,为针灸针的国际流通提供了统一规范。
中药材GAP示范与国际接轨
新疆等地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示范建设,研究欧盟GAP、美国有机标准等国际体系,推动本土标准国际化。虽尚未有正式通过GAP认证的项目,但标准化建设的国际化视野为未来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世界中联ISO国际标准提案征集
世界中联面向全球征集2025年ISO国际标准提案,重点领域包括中药产品质量、中医药设备/器械、贸易术语、基础信息及人工智能应用等。例如,中药颗粒剂、保健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区块链技术在中药溯源中的运用标准。
二、区域合作与贸易协定
RCEP框架下的中医药合作
第三届中国(亳州)—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会议推动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理事会秘书处永久落户亳州,促进与东盟、日韩等市场的标准互认。2024年,亳州对RCEP国家进出口额达16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医药贸易覆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标准协同
我国与1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个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内支持中医药发展。通过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形成国际健康服务网络。例如,达仁堂的速效救心丸等12款产品获得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注册批准,推动中药进入东南亚市场。
中德中医药深度合作
广东省中医院与德国富尔达大学附属医院、埃森米特医院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针灸治疗痛证、慢病防治、免疫力提升等领域开展科研和诊疗合作,并搭建中德双向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中西医融合。
三、科研与产业协同项目
中医药标准规范国际合作研究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我国科研机构牵头参考国际医药标准规范,探索制定10个适应国际惯例的中医药标准规范,涵盖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并开展相关研究。
中药材国际贸易标准对接
新疆棉花产业通过参与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CCSD等国际标准认证,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生产管理体系,为中药材国际贸易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例如,棉企通过GOTS、OCS等认证进入国际高端市场,2023年新疆棉花出口量同比增长23%。
中医药与现代技术融合标准
世界中联征集的2025年ISO国际标准提案中,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标准,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四、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
中德双向人才培养平台
广东省中医院与德国机构合作搭建双向交流平台,互相派送专业人才进修学习,打造中西医结合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例如,德国埃森米特医院整合医学部主任马克·沃纳表示,通过双向交流互相学习,共同科研,是“十分前哨的做法”。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
根据《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我国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通过举办国际展会、设立境外机构、组织企业“走出去”等举措,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为chigua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版权和出处:http://726g.com/post/147430.html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