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现东周时期大型制盐遗址

发现地点与规模‌:2009年秋冬,由潍坊市文化局、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宣传文化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央子办事处一带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四处盐业古代盐业遗址群,上百处龙山、商代、西周和东周、金元时期制盐遗址。其中,东周时期盐业遗址数量达86处。仅在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3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韩家庙子、固堤场、烽台和西利渔四处大型盐业遗址群。韩家庙子遗址群面积近4平方公里,已发现东周时期盐业遗址27处;固堤场盐业遗址群面积达2平方公里以上,已发现东周盐业遗址19处;烽台盐业遗址群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共发现东周时期盐业遗址35处。东周时期盐业遗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现,每处遗址群大约有三十处遗址组成,每个遗址规模都在2万平方米。

遗址特征与遗物‌:东周时期的盐业遗址,文化堆积厚在0.5米左右。遗址地表和现代排水沟断面上均见成片、成堆的制盐工具——小口圜底厚胎瓮、大口圜底薄胎罐(盆)形器碎片。这两种器物烧制坚硬,形态较大,高50 - 100厘米,内壁均拍印方格、菱形、圆形等几何纹饰。遗址内还见生活器皿如陶鬲、釜、豆、盂、盆、罐、壶等和生活垃圾如文蛤、青蛤、蚬等。此外,还发现盐井、沉淀坑、盐灶等制盐遗存。例如,东周时期盐井口径4 - 5米、深3米以上,上口部较大,下部井周壁和底部暴露出用植物茎叶编制的井圈;过滤坑面积不大,直径在2米以内,有些坑底部铺垫碎陶片和碎贝壳,坑内均为呈层的淤沙和淤泥堆积

09d01285dfbe87d8baa9de5feffb18a2.jpg

制盐工艺推测‌:可复原东周时期的制盐流程为盐工从井里提出浓度较高的卤水稍加净化,储存在小口圜底瓮,利用加热或别的方式提高浓度,并进一步净化卤水,最后把制好的卤水放在大口圜底罐(盆)形器内熬煮成盐。

考古价值与意义‌:

填补考古空白‌:以往发现的东周资料只有零散的遗址点,这次系统的考古调查,填补了该地区东周时期盐业考古的空白,使人们对战国时期盐业遗址的规模、分布情况、堆积形态以及当时的制盐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历史研究提供依据‌:结合以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必对《管子》等文献所呈现的齐国规模化盐业生产水平、制盐方式、起始时代、食盐官营制度的内容以及《管子》轻重篇形成年代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东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是齐国乃至全国的著名盐业基地,齐国还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了“食盐官营”制度,包括食盐的民产、官征收、食盐官府专运专销、按人口卖盐征税等制度。这次调查所发现的规模巨大的战国时期盐业遗址群,为齐国的盐业生产提供了考古依据。


遗址中发现的制盐工具有什么特点?

1. 形态特征:专为制盐设计的实用器型

小口圜底厚胎瓮‌:

口径较小(约15-20厘米),圜底设计便于放置于盐灶凹槽中稳定加热。

胎体厚实(壁厚1.5-2厘米),耐高温且不易破裂,适合长时间煮盐。

内壁常结有白色或灰绿色沉淀物硬层,经检测为钙镁碳酸盐(以碳酸钙为主),是卤水煮熬后析出的盐垢,直接证明其煮盐功能。

大口圜底薄胎罐(盆)形器‌:

口径较大(腹径超过50厘米,高约1米),薄胎设计利于快速加热和盐分结晶。

内壁拍印方格纹或麻点纹,可能增加表面积以加速水分蒸发,或防止煮盐时器物粘连。

形体硕大,单件可盛放大量卤水,提高单次煮盐产量。

2. 功能特性:煮盐流程中的核心工具

煮盐专用性‌:
两类器物在遗址中占比极高(达90%以上),且生活器皿极少,表明其专为制盐生产。

小口瓮可能用于初始煮盐阶段,通过持续加热浓缩卤水;

大口罐(盆)形器用于后期结晶阶段,利用宽口和薄胎加速水分蒸发。

工艺适配性‌:

圜底设计符合盐灶凹槽结构,确保加热均匀;

厚胎与薄胎的搭配,分别满足耐高温和快速导热的需求,体现工具与工艺的深度适配。

3. 文化属性:齐国盐业官营的物证

标准化生产‌:
两类器物尺寸、形制高度一致,反映齐国对制盐工具的统一管控,与《管子》记载的“食盐官营”制度(民产、官征、专运专销)相呼应。

地域特色‌:
仅见于渤海南岸盐业遗址群,与内陆农耕聚落出土的生活器皿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齐国沿海地区以盐业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4. 工艺关联性:从工具到流程的完整链条

与盐灶、盐井的协同‌:

盐灶平面呈三角形或长条梯形,面积5-10平方米,烟道短,适合放置圜底器;

盐井口径4-5米、深3米以上,井壁铺植物茎叶编成的井圈,过滤杂质后提取地下卤水,直接供给煮盐工具。

与沉淀坑、灰土层的配合‌:

沉淀坑面积小(直径2米以内),底部铺碎陶片或贝壳,用于初步净化卤水;

灰土层(草木灰、红烧土)集中分布于遗址中心,反映煮盐后的废弃物堆积,印证工具的使用频率。

学术意义

这些制盐工具的特点,不仅揭示了东周时期齐国“淋煎法”或“蒸发过滤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如地下卤水提取→草木灰过滤→圜底器煮盐),还为《管子》等文献中“齐国盐业官营”“民产官征”等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据。其标准化、专业化特征,更反映了齐国通过盐业控制实现经济繁荣与国家强盛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