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榨菜”流行:超七成年轻人吃饭必刷短视频
“电子榨菜”的流行现象与影响分析
一、现象概述:超七成年轻人吃饭必刷短视频
数据支撑
截至2024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亿人,平均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7人刷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高达156分钟。
调查显示,超七成年轻人吃饭时必刷短视频,这一行为已成为当代人用餐的“新标配”,类似于“榨菜配白粥”的不可或缺。
核心定义
“电子榨菜”指用餐时观看的短视频、微短剧、综艺片段等轻量化媒介内容,其功能在于消解进餐时的单调感,提供精神陪伴。
该词源于2022年,2023年入选教育部“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反映社会对多元表达的包容。
二、流行原因:多重需求驱动
对抗孤独感
现代人尤其是独居青年,用餐时缺乏社交互动,短视频的背景音、人物对白构建了“拟社交”情境,缓解孤独。
心理学中的“过渡性客体”理论指出,成年人可能通过视频实现类似儿童依赖毛绒玩具的情感过渡。
快速情绪调节
短视频的喜剧段子、爽文剧情、宠物日常等内容能迅速提振情绪,与进食带来的多巴胺释放形成双重奖励机制。
例如,猎奇食物、暴饮暴食的吃播视频通过感官刺激(如炸鸡酥脆声、蛋糕爆浆画面)激发快感,成为“精神替代”。
对抗注意力空窗
吃饭是自动化行为,大脑注意力资源被释放,短视频通过“无限下拉”机制和算法推荐填补空闲,形成信息依赖。
短视频的时长短(10秒至1分钟)、反馈快的特点,使大脑持续处于多巴胺高峰期,易导致成瘾。
三、内容特征:轻量化与多元化
类型丰富
涵盖搞笑综艺、短剧短视频、热播剧集、纪录片、体育赛事集锦等,满足分众化需求。
经典老剧(如《武林外传》《甄嬛传》)因“百看不厌”成为“经典口味电子榨菜”,而宫斗剧、悬疑剧则提供“复仇快感”或“猎奇体验”。
情感代偿性
通过脱离现实的设定(如“霸道总裁”“逆袭暴富”)为受众提供情绪解压阀,缓解现实压力。
例如,吃播视频中的“大胃王”表演,通过“我不吃,但我看着别人吃”的行为,满足观众对美食的渴望与自我控制的平衡。
社群互动性
弹幕互动、社群安利(如豆瓣“电子榨菜”小组)构建虚拟社交空间,经典内容的“梗传播”形成代际文化密码。
例如,《甄嬛传》的弹幕二创成为青年群体的身份标识,实现“拟态社交”中的归属感。
四、影响分析:积极与消极并存
积极影响
情绪抚慰与压力缓解:为都市青年提供低成本情感支持,舒缓工作压力与社交焦虑。
时间优化与质量提升:将碎片化用餐时段转化为个人休闲领域,增强生活掌控感。
文化再生与记忆构建:催生“梗文化”和“二次创作”,推动文化再生产,形成集体记忆符号。
消极影响
荷兰莱顿大学研究显示,边吃饭边刷手机与体重增加密切相关,大脑对饱腹信号的感知迟钝,易导致过量进食。
吃播乱象(如暴饮暴食、猎奇食物)引发食物浪费,甚至对主播和观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如食道炎、面部浮肿)。
注意分散与感知削弱:过度依赖媒介内容导致饮食行为机械化,削弱对食物本身的关注与享受。
社交隔离与孤独加剧:虽然缓解孤独感,但过度使用可能加剧与现实世界的割裂,陷入“数字洞穴”。
健康风险:
五、未来趋势:平衡与引导
内容优化
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减少猎奇、低俗内容,推广“营养型榨菜”(如新闻速递、人文科普),满足用户对深度信息的需求。
例如,央视新闻推出“电子榨菜祝福语”影视剪辑,体现主流媒体对文化现象的引导。
用户自律
倡导“正念饮食”,关注食物颜色、味道、口感,减少分心行为。
通过渐进式减少(如设置视频时长提醒、尝试一顿饭不刷视频)培养健康习惯。
社会共治
相关部门需细化规则,整治宣扬低俗恶俗问题的吃播行为,禁止制作、发布、传播浪费食物的节目或音视频内容。
家长应加强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在点赞和打赏中混淆对身体健康与金钱意义的基本认知。
经典“电子榨菜”推荐
一、经典影视剧:情怀与下饭的双重满足
《武林外传》
类型:古装情景喜剧
特点:无厘头台词与江湖哲理交织,如佟湘玉的“额滴神啊”、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台词熟到能预判下一句梗,适合反复观看。
适配场景:螺蛳粉、麻辣烫等重口味餐食,轻松解腻。
《甄嬛传》
类型:宫斗剧
特点:服化道精致,剧情耐嚼,观众从初看剧情到解读话外之音,甚至出现“甄嬛传十级学者”。
适配场景:精致简餐或独处时,搭配一杯茶,享受“宫廷级”下饭体验。
《老友记》
类型:美式情景喜剧
特点:六人组的友情与爱情故事,如罗斯和瑞秋的“we were on a break”梗,适合英语学习者边看边练听力。
适配场景:轻食沙拉或三明治,营造轻松社交氛围。
《请回答1988》
类型:韩国家庭剧
特点:1980年代首尔双门洞的邻里故事,细节真实,如德善吃炸鸡的满足感,易引发共鸣。
适配场景:韩式料理或家庭餐,搭配泡菜更入味。
二、动画/动漫:童心与治愈的双重体验
《蜡笔小新》
类型:日常动画
特点:野原新之助的调皮与暖心,如“大象歌”和双叶幼稚园的趣事,适合减压。
适配场景:日式便当或零食时间,瞬间回到小学放学后的快乐。
《海绵宝宝》
类型:海底动画
特点:派大星的“愚蠢”与海绵宝宝的乐观,如蟹黄堡的制作过程,充满无厘头幽默。
适配场景:快餐或甜点,搭配汽水更带感。
《名侦探柯南》
类型:推理动画
特点:每集一个案件,如“密室杀人”或“不在场证明”,适合喜欢烧脑的观众。
适配场景:简餐或速食,边吃边推理,增加用餐趣味性。
三、综艺:笑声与陪伴的双重治愈
《向往的生活》
类型:生活纪实综艺
特点:明星在乡村劳作、做饭,如黄磊的“黄小厨”美食,适合逃离城市压力。
适配场景:家常菜或外卖,感受“世外桃源”的宁静。
《脱口秀大会》
类型:语言类综艺
特点:段子手吐槽生活,如“内卷”“躺平”等社会话题,适合需要解压的观众。
适配场景:重口味餐食或夜宵,边吃边笑,释放压力。
《明星大侦探》
类型:推理综艺
特点:明星扮演角色破案,如“凶手是谁”的头脑风暴,适合喜欢悬疑的观众。
适配场景:轻食或零食,边吃边推理,增加用餐紧张感。
四、纪录片:知识与美感的双重提升
《舌尖上的中国》
类型:美食纪录片
特点:展示中国各地美食,如“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适合美食爱好者。
适配场景:中餐或地方特色菜,边看边学烹饪技巧。
《地球脉动》
类型:自然纪录片
特点:拍摄企鹅、雪豹等动物,如企鹅在冰面上摇摇摆摆过马路,适合需要放松的观众。
适配场景:轻食或沙拉,感受自然的治愈力量。
《人生一串》
类型:烧烤纪录片
特点:记录全国烧烤文化,如烤串在火光中滋滋作响,适合夜宵爱好者。
适配场景:烧烤或啤酒,边看边流口水,增加用餐满足感。
五、隐藏版:知识类“电子榨菜”
《圆桌派》
类型:脱口秀
特点:窦文涛与嘉宾聊“内卷”“躺平”,语言轻松但观点深刻,适合需要思考的观众。
适配场景:轻食或茶点,边吃边学,提升认知。
《十三邀》
类型:访谈综艺
特点:许知远与作家、学者对话,如聊哲学、艺术,适合喜欢深度内容的观众。
适配场景:咖啡或简餐,边吃边思考,丰富精神世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