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MH370最新线索:海底声波检测到的可疑撞击信号
马来西亚MH370航班海底声波检测到的可疑撞击信号,是科学家通过分析水下麦克风数据提出的线索,可能与飞机坠海有关,但尚未证实其直接关联性。
事件背景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370航班(MH370)在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途中失踪,机上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航空史上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多年来,尽管多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搜寻行动,但飞机的主要残骸仍未被找到。
可疑撞击信号的发现
研究团队与数据来源:
英国卡迪夫大学和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自然》旗下开放期刊《科学报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
研究团队分析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TBTO)管理维护的水听器网络记录的数据。这些水听器主要用于探测水下核爆炸,但也可以提供声音的方位、音量和频率等信息。
信号特征与匹配:
研究人员筛选出4次由低频声重力波引起的特殊声音事件,这些事件都发生在MH370可能坠毁的时间段。
其中两个声音事件由西澳大利亚露纹角的CTBTO水听器录制,另外两个由位于马达加斯加和查戈斯群岛的迭戈加西亚环礁之间的水听器记录。
这些声音事件都可以匹配客机撞击海洋的声音模式。
信号分析:
研究人员指出,像飞机这种大型物体撞向海面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极低频声音模式——声重力波(AGW),并通过海洋传播到数千英里之外。
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研究人员希望找到MH370坠毁的任何潜在声学证据。
信号与MH370的关联性
时间与位置匹配:
发现的可疑撞击信号在时间上与MH370失踪的时间段相吻合。
信号来源的位置也与MH370可能的坠毁区域相关联。
信号解读的不确定性:
海洋是一个非常嘈杂的地方,水下记录的声音也可能是由其他事件(如地震、火山、陨石或太空垃圾)引发的。
因此,尽管这些信号与MH370坠毁的声音模式相匹配,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就是由MH370引发的。
后续行动与挑战
进一步验证:
研究人员建议有关当局进行现场实验,例如在第七弧区域进行受控爆炸或气枪测试,以监测水声站接收到的信号冲击力。
通过改进方法和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可以对MH370的命运提供新的见解。
搜寻工作的挑战:
MH370的搜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深海环境的复杂性、残骸在洋流中的漂浮以及技术限制等。
尽管新的研究提供了线索,但找到MH370的确切位置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MH370残骸是否已被找到?
已确认的残骸发现
法属留尼汪岛残骸:2015年7月29日,在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汪岛发现了飞机残骸,后经确认属于MH370航班的襟副翼。这是MH370航班的残骸首次被发现,为搜寻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他疑似残骸:自MH370失联以来,印度洋沿岸国家已陆续发现至少30块疑似残骸。其中,2016年在非洲莫桑比克发现的残骸装饰图案与马来西亚航空的波音777飞机相匹配;坦桑尼亚奔巴岛发现的碎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碎片之一,其识别号和日期戳与MH370部件的编号和日期相符。
起落架舱门残骸:2024年12月,调查人员在马达加斯加一户渔民家中发现了一块MH370起落架舱门残骸。残骸上的切口表明当时飞行员在飞行终止前可能放下了起落架,飞机可能是“故意且迅速坠毁的”。这一发现为MH370失联原因提供了新的线索。
搜寻工作的进展与挑战
大规模搜寻行动:自MH370失联以来,中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迅速展开联合行动,在南印度洋一块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开展了为期2年的大规模搜寻。然而,除了发现部分疑似残骸外,并未找到有关MH370下落的确凿证据。
“海洋无限”公司的搜寻:2018年,马来西亚政府与美国民间的海洋无限公司合作,进行了为期90日的水下搜救,但未能找到MH370客机的残骸。2025年,马来西亚政府再次与“海洋无限”公司签署协议,计划在南印度洋约1.5万平方公里的新区域内展开搜寻。然而,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搜寻工作再次暂停,预计将在2025年底重启。
技术挑战:MH370的搜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波音777的机身采用钛合金框架,在深海高压环境下,此材料可能会出现金属疲劳状况,进而使结构出现裂痕甚至断裂。此外,如果残骸分布区域超过10平方公里,当下的探测手段或许得花费好几个月时间才能将整个范围搜索完毕。
事故原因的推测与争议
关于MH370失联的原因,目前存在多种推测和争议。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飞机可能是在机长的操控之下完成了“自杀式”的俯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飞机可能在燃油耗尽之后实施了受控迫降。然而,这些推测都尚未得到确凿证据的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