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零碳图书馆”启用,光伏玻璃发电自给
技术实现路径
光伏玻璃发电系统
若同济大学“零碳图书馆”屋顶或幕墙采用光伏玻璃瓦片,其原理与余村“余村印象”图书馆一致:
白天发电:光伏玻璃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直接为建筑内直流电器供电,减少能耗并提升效率。
储能调节:多余电力通过储能电池(如锂电池)存储,形成“充电宝”模式,供夜间或阴雨天使用,实现24小时能源自给。
零碳建筑技术集成
高效保温隔热:外墙采用新型保温材料,降低室内外热交换,减少空调能耗。
自然通风优化:通过建筑布局和通风口设计,增强自然风循环,降低机械通风需求。
智能用电管理:柔性用电系统根据电网负荷和发电量动态调整,削峰填谷,缓解电网压力。
碳中和监测系统
实时采集温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数据,精准计算碳排放量。
光伏发电量、储能状态、用电设备运行数据可视化展示,为能源管理提供依据。
与余村“零碳”图书馆的对比
优势与意义
能源自给与减排
光伏发电满足建筑自身用电需求,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
储能系统平衡供需,避免能源浪费,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示范效应
作为高校零碳建筑标杆,推动校园碳中和实践,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结合同济大学在“双碳”领域的研究(如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形成产学研用闭环。
教育价值
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和可视化展示,向学生和社会公众普及碳中和理念,培养低碳生活方式。
光伏玻璃发电系统的效率如何?
一、技术类型与效率差异
碲化镉光伏玻璃
理论效率:实验室环境下,碲化镉光伏玻璃的能量转换效率可达14%-18%,部分研究宣称其理论极限效率达30%以上。
实际应用:商业化产品中,碲化镉光伏玻璃的效率通常在10%-15%之间。例如,杭州龙焱能源的碲化镉组件在83个月运行期内,年平均发电量比多晶硅组件高7.5%;郑州2.1kW碲化镉光伏电站每千瓦日均发电量达5.92kWh,晋城阳城30kW电站达7.32kWh。
优势:碲化镉的禁带宽度(1.45eV)与地面太阳能光谱高度匹配,吸收系数高(是硅材料的100倍),温度系数低(夏季高温时发电能力比晶硅高10%左右),热斑效应小,适合长条子电池设计。
非晶硅光伏玻璃
效率范围:商业化非晶硅半透明光伏组件的效率约为5%-9%。例如,香港和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南向半透明非晶硅光伏窗年发电量分别为38kWh/m²和65kWh/m²。
特点:非晶硅光伏玻璃透光率较高,但效率较低,适合对采光要求较高、发电需求次要的场景。
晶体硅光伏玻璃
效率范围:单晶硅和多晶硅光伏组件的效率通常在16%-22%之间。例如,隆基绿能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26.81%,创下国内纪录。
应用:晶体硅光伏玻璃效率高,但透光率较低,适合屋顶或地面电站等对发电量要求高的场景。
二、环境条件对效率的影响
光照强度与时间
光伏玻璃的发电量与光照强度和时间直接相关。例如,碲化镉光伏电站从早上6:00工作至下午18:00,日均发电时间达12小时。
在年辐照量1600kWh/m²的地区,每降低1%的反射损失,单亩光伏电站年均可增收1200元。
温度
光伏组件温度每上升1℃,发电效率大约降低0.48%。碲化镉的温度系数约是晶硅的一半,夏季高温时发电能力比晶硅高10%左右。
双玻组件通过背面玻璃增强散热性能,工作温度通常比单玻组件低5-10℃,有助于提高长期发电性能。
安装角度与朝向
光伏玻璃的安装角度和朝向显著影响发电量。例如,半透明薄膜光伏组件置于南向3°倾角时,年发电量是垂直布置时的2.5倍。
三、系统设计与优化
增透减反射玻璃
通过溶胶-凝胶工艺或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表面制备多孔二氧化硅层,将可见光波段(380-780nm)的平均反射率降至0.5%以下,年发电量可提升8%。
优质增透玻璃经过3000小时加速老化后,透光率仍能保持初始值的98.5%,确保长期发电增益。
双玻组件设计
双玻组件通过双面玻璃设计,能够捕捉散射光和反射光,显著提升发电效率。例如,在雪地、明亮屋顶等反射率较高的环境中,双玻组件的背面发电能力可显著提升系统整体效率。
双玻组件的工作温度通常比单玻组件低5-10℃,有助于延长组件寿命并提高长期发电性能。
智能监测与调控
结合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温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数据,精准计算碳排放量,优化光伏玻璃的发电效率。
通过光电传感器和自动调暗系统,光伏窗可以恰到好处地利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能耗及相应的照明空调负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