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下湖”Whillans:微生物群落颠覆生命极限认知
一、发现背景:冰封12万年的“外星世界”
惠兰斯湖位于南极西南极冰原下方约800米处,面积约60平方公里,水深仅2米,被厚达96公里的冰流覆盖。该湖通过冰川融水补给,湖底沉积物含有古代海水残留,周期性通过地下通道流向海洋。2013年1月,美国WISSARD项目团队使用热水钻技术穿透800米冰层,首次获取未污染湖水样本,发现每毫升湖水含13万个微生物细胞,鉴定出超过3931种细菌和古生菌,包括利用氨气、甲烷获取能量的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研究证实该生态系统在黑暗环境中通过冰层融化获取氧气,维持了至少12万年的生命活动。
二、微生物特性: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奇迹”
能量来源:
惠兰斯湖微生物以氨气、甲烷、二氧化碳、铁、硫等无机物为能量来源,通过化能自养作用合成有机物。例如,部分古生菌利用氨气化学键产生能量,异养型微生物则“食用”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细胞结构:
古生菌的细胞膜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在低温下保持流动性;其蛋白质和酶在低温条件下仍能发挥功能;细胞内还含有抗冻蛋白,可阻止冰晶形成。
代谢策略:
微生物通过开启与对抗活性氧有关的基因,制造保护DNA免受低温损伤的蛋白质;同时合成甘氨酸、蔗糖等低温保护剂,以适应极端环境。
三、生存策略:与极端环境的“博弈”
能量获取:
在完全黑暗、缺乏光合作用的环境中,微生物依赖化能自养作用,从冰层下方的岩石中获取能量。这种生存方式与深海热泉喷口的生态系统类似,但惠兰斯湖的环境更为极端。
温度适应:
湖水温度为-0.5℃,微生物通过调整细胞膜流动性、蛋白质结构和代谢途径,在接近冰点的环境中维持生命活动。例如,南极蠓的幼虫能以被冰包裹的形式存在两年,仅在夏季短暂活动。
压力适应:
冰层压力使湖水保持液态,但微生物仍需承受高压环境。研究发现,深海微生物在11千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仍能生存,惠兰斯湖的微生物可能也具备类似的压力适应机制。
四、科学意义:重新定义“生命边界”
生命起源与进化:
惠兰斯湖的微生物群落可能保留了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态,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了“活化石”。其能量获取方式和代谢策略,可能反映了地球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原始状态。
地外生命探索:
木星的卫星欧罗巴和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均被认为存在冰下海洋,且可能具备与惠兰斯湖类似的热源和化学物质。惠兰斯湖的发现表明,生命可能在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冰下海洋中存在,甚至可能发展出复杂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研究:
南极冰下湖可能隐藏着地球气候变化的记录。研究惠兰斯湖的微生物群落和沉积物,有助于理解冰盖动态、海平面变化和全球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
五、技术突破:污染控制的“精密操作”
为避免样本污染,WISSARD项目团队采取了严格措施:
钻探设备配备紫外线灭菌系统和滤水器;
工程师穿着无菌外套操作设备;
采样过程中使用小型高温炸药炸开最后一点冰层,减少钻头与湖水的接触时间。
这些措施确保了样本的原始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数据。
除了惠兰斯湖,还有哪些南极冰下湖存在微生物群落?
1. 谜湖(Lake Enigma)
位置:南极洲维多利亚地(Victoria Land)
发现时间:2019年
微生物特性:
通过探地雷达定位液态水,发现假单胞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Patescibacteria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被隔离数千年,适应了冰冻生态系统中的极端条件,利用独特的生化过程生存。
科学意义:
揭示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提供“活化石”。
增加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如木星卫星欧罗巴的冰下海洋。
2. 霍奇逊湖(Lake Hodgson)
位置:南极洲冰盖退缩边缘
深度:最大水深93米
微生物特性:
湖底3.2米深的沉积层中发现放线菌和变形菌等类群的微生物DNA片段,其中约23%的DNA序列无法与已知物种匹配。
沉积物形成于约9.3万年前(误差±9000年),证实存在嗜极生物。
科学意义:
首次确认南极冰下湖存在嗜极生物,揭示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为研究冰盖历史和气候变化提供关键证据。
3. 南极东湖(Lake Vostok)
位置:东南极内陆俄罗斯沃斯托克站下方约4000米厚的冰层中
规模:平均水深432米,储水量5400立方千米
微生物特性:
湖水为氧气的过饱和溶液,含氧量约为一般淡水湖泊的50倍。
虽未直接提及微生物群落,但作为南极最大冰下湖,其极端环境被认为可能存在独特微生物生态系统。
科学意义:
与外界隔绝数百万年,为研究生命在极端条件下的进化提供重要场所。
对探索冰流动态、基底水文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通量调节具有重要价值。
4. 泰勒冰川“血瀑布”相关水体
位置:南极麦克马多干河谷泰勒冰川
微生物特性:
微生物能新陈代谢出铁和硫化物,在没有外部碳源输入的冰下环境存活可能数百万年。
基因测试显示,这些微生物类似今天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但长期生活在极端环境中已发生适应。
科学意义:
为火星极地冰冠下的环境提供模拟条件,研究地外生物学的重要点。
揭示生命在零下10摄氏度、高盐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