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始末:短视频博主的疯狂策划
2025年6月28日,某平台主播"李某"(化名)为博流量竟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悬赏通告》,以5万元征集本人行踪线索。通告中不仅使用警用文书模板,还伪造公安局公章。更荒诞的是,其悬赏理由写着"此人长期发布低俗内容污染网络环境"。
当地网安部门监测到该信息后,立即启动合成作战机制。民警化装成"热心群众"联系李某,表示掌握其行踪要求兑付赏金。当李某兴高采烈赴约领取"自导自演的奖金"时,等待他的却是货真价实的刑事拘留。
执法解析:警方"反套路"操作的法律依据
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刑法第280条) 经鉴定,李某使用的通告模板与公安机关标准文书相似度达92%,已涉嫌犯罪
寻衅滋事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 其行为导致当日110接警平台涌入300余条虚假举报,严重扰乱公共秩序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警提醒:2025年新修订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警情信息
社会启示:流量狂欢下的法律边界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教授指出:"该事件堪称新媒体时代的普法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查处类似网络造假案件217起,同比上升45%
平台方回应:已对李某账号永久封禁,将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
网友热评
"建议授予警方'最佳导演奖'" —— 点赞12w+
"这波操作让我重新学习了刑法" —— 点赞8.2w
(本文涉及法律条款均经当地司法局核实,人物面部已做马赛克处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