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距离海平面3000米的漆黑深渊中,一簇簇“海底烟囱”正喷涌着400℃的高温流体,周围却繁衍生息着从未被记录的生物群落——这一幕由厦门大学“嘉庚号”海洋科考船首次捕捉。此次发现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极端环境生命的认知,更可能为生命起源、生物医药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关键钥匙。
【科学发现:热液区的“生命奇迹”】
颠覆性生态结构
科考团队在南海马努斯海沟热液区,通过ROV机器人拍摄到包括:
“虹彩管状蠕虫”:体表覆盖硫化物结晶,通过化能合成细菌共生获取能量;
高温嗜压菌群:在80℃、300个大气压下仍能活跃代谢;
未知甲壳类生物:具有透明外壳与荧光触须,疑似全新物种。
科学价值突破
为“生命是否可能存在于外星海洋”提供地球样本(类比木卫二);
热液生物酶或可应用于癌症靶向治疗(如耐高温DNA聚合酶)。
【探索纪实:45天的深海博弈】
技术攻坚:自主研发的“海瞳”号着陆器首次实现热液喷口72小时连续采样;
惊险瞬间:7月2日遭遇热液喷发,机械臂险被熔毁,团队紧急调整作业方案;
人文视角:随船科学家日记曝光——“当显微镜下出现那些蠕动的小生命时,全船爆发欢呼,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改写教科书”。
【全球反响与未来计划】
国际认可:NASA海洋生物学项目组已提出合作申请;
公民科学参与:厦大将公开部分影像资料,发起“深海生物全民命名”活动;
下一步目标:2026年搭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对热液区进行原位实验。
【结语:向深蓝致敬】
“这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深海科考‘黄金时代’的序章。”——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院长李XX表示。这片沸腾的“海底绿洲”,正等待人类揭开更多生命密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