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报告:全球饥饿人口首次突破10亿大关
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饥饿人口在特定时期曾达到较高水平,但2024年已降至约6.73亿,且呈现下降趋势。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例如,有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到创纪录的10亿2000万人,但这并非当前数据。而根据2025年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4年全球约有6.73亿人面临饥饿,较前一年减少1500万,整体饥饿形势有所缓解。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南亚、南亚和南美洲的改善趋势是推动全球饥饿人数下降的主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非洲和西亚多个地区饥饿状况持续恶化,尤其是在陷入长期粮食危机的国家,饥饿人口仍在增加。2024年,非洲饥饿人口比例突破20%,3.07亿人食不果腹;西亚地区约有12.7%的人口(超过3900万人)遭受饥饿。
全球饥饿人口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全球饥饿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区冲突、经济冲击、极端气候以及被迫流离失所
地区冲突:冲突是造成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例如,苏丹已出现饥荒,加沙地带、南苏丹、马里等热点地区的人口也遭遇了灾难性的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冲突影响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大量人口,导致粮食生产受阻、供应链中断,进而加剧了饥饿问题。
经济冲击: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等经济冲击也是导致饥饿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一些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粮食危机主要是由经济冲击造成的,其中包括阿富汗、南苏丹、叙利亚和也门等国。经济冲击导致粮食价格飙升,购买力下降,使得许多人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
极端气候:极端天气,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和洪水,导致多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产量下降,进而加剧了饥饿问题。例如,南部非洲、南亚和非洲之角等地区就受到了极端天气的严重影响。
被迫流离失所:冲突与极端天气导致的被迫流离失所也是饥饿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被迫流离失所的人们往往失去了家园和生计来源,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营养。例如,冲突与极端天气已导致索马里390万人流离失所,饥饿问题愈发严峻。
未来全球饥饿问题会如何变化?
积极改善迹象
整体饥饿形势有所缓解:2024年全球约有6.73亿人挣扎在饥饿线上,饥饿人口比例降至8.2%,延续了2023年和2022年的稳步下降趋势。与2023年相比,2024年全球饥饿人口减少了1500万,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2200万。
部分地区表现亮眼:东南亚、南亚和南美洲的改善趋势是推动全球饥饿人数下降的主要因素。亚洲食物不足发生率由2022年的7.9%降至2024年的6.7%,对应3.23亿人口;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区域食物不足发生率由2020年6.1%的峰值降至2024年的5.1%,对应3400万人口。
儿童营养状况持续改善:作为儿童营养核心指标,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发生率由2012年的26.4%降至2024年的23.2%;6月龄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由2012年的37.0%大幅升至2023年的47.8%。
严峻挑战
地区差异显著:非洲和西亚部分国家粮食不安全问题依然突出。2024年,非洲饥饿人口比例突破20%,3.07亿人食不果腹;西亚地区约有12.7%的人口(超过3900万)遭受饥饿。
距离目标仍有差距:全球在应对粮食不安全方面距离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仍有差距,更难以在2030年前实现“零饥饿”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据预测,2030年全世界将有5.12亿人面临长期食物不足问题,其中非洲人口占近60%。
食品价格通胀影响:自2020年底以来,食品价格高涨已成为全球各收入群体面临的关键挑战,加剧了粮食不安全和儿童营养不良的风险,低收入国家和弱势群体更是首当其冲。在低收入国家,健康膳食的成本上涨幅度远高于中高收入国家,使无法负担健康饮食的人数由2019年的4.64亿上升至2024年的5.45亿。
粮食获取不平等、营养不良等问题普遍存在:尽管当前全球饥饿形势略有改善,但粮食获取不平等、营养不良、儿童饮食健康等问题仍普遍存在。2023至2024年间全球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由28.4%小幅降至28.0%,但受影响人口基数依然庞大,多达23亿。
评论列表